首页>新闻>2022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数字与AI健康篇

2022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数字与AI健康篇

2022-05-13
微信图片_20220517095418.jpg


《2022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由易凯资本健康产业投行团队的医药与生物科技组、医疗与健康服务组、医疗技术与器械组、数字和AI健康组以及健康产业并购组合力完成。


 白皮书分为核心观点篇和五个主题篇章,我们已发布:《2022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核心观点篇》《2022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药与生物科技篇》《2022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疗技术与器械篇》《2022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疗与健康服务篇》(点击阅读)


今天发布白皮书五个主题篇章的第四篇,《2022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数字与AI健康篇》


本篇主要内容预览:

1. 2021年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2. 2021年市场中发生的重要交易

3. 2022年最重要的投资主题及市场预判

4. 2022年投资热点预测

5. 20家值得关注的公司

微信图片_20220517095411.jpg

1. 数字化将成为医疗健康产业未来增长的核心动力,引领新一轮产业竞争格局变化。医疗产业在政策推动、技术迭代、市场演变,疫情常态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数字技术,全面迈向“数治”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或将要重塑医疗健康产业。过去一年里,数字医疗领域一级市场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数字医疗领域交易所交表数量呈现爆发态势,IPO发行实现飞跃。


2. 监管政策加速医疗供给侧改革进入深水区,倒逼产业上下游全线降本增效、合法合规。从面向药企的药品数字化全流程追溯,到面向医院的以电子病历三级医院全覆盖为首的医院信息化改革,以及在医保支付日益紧缩背景下鼓励筹措以商业健康险为主的第二支付平台等,药企、医院、保险等主要参与者需迅速做出积极反应适应监管提出的要求。


3. 前沿科技百花齐放层出不穷,为行业注入源源不断新生动力。(1)AI+药物研发国内正处于验证阶段,已从初创期快速迈入了成长期,未来会逐步向中后期发力;(2)医疗机器人已来到临床验证的关键路口,其中手术和康复机器人最受行业认可,进一步提升装机率和开机率的商业化突破值得期待;(3)扩展现实(XR)方兴未艾,未来会逐渐应用到疾病治疗、临床辅助、康复训练、医学教育培训、医学护理等多个场景,并带来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和创新诊疗路径;(4)数字孪生苗头初显,在医疗健康领域具备较大商业化潜力的应用方向首先会在数字药试模型、精准医疗、健康监测与管理等药企端和患者端得到转化;(5)数字疗法(DTx)逐步发展成熟,“三有三高”(有明确适应症和原理机制、有明确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有明确支付方和高基底患者数、高增长率、高付费意愿)的数字疗法企业(如眼科和精神心理领域等)将持续受到资本的关注,头部企业的先发优势将使其迅速与其他企业拉开身位优势。


4. 医疗健康行业二级市场“破发”、“倒挂”频出,今后市场将会“理性”当先。一是对需求分析的理性思考,即一个赛道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需求是否刚性,以及市场容量和天花板是否够大;二是对商业化的理性思考,即商业模式理论上是否跑得通以及实际上团队是否做得到,利益相关方是否真实愿意付费,以及付费的力度和可持续性;三是对监管的理性思考,即今天的逻辑是否是明天的逻辑,现在的政策是否未来依旧适用,在医保控费、腾笼换鸟的大背景下,能长期走下去的路在何方。


5. 2022年资本重点关注和值得期待的赛道:

  • 供给端:AI药物研发、智慧药企、智慧医院、药物数字伴侣

  • 需求端:青少年近视防控、青少年精神心理、老年智慧康复、肺癌和阿尔兹海默病早筛、女性健康、消费+医疗的新领域

  • 支付端:医疗信息化和医保科技类企业、去同质化的创新商保产品



本报告共37874字,预计阅读时长55分钟


2021年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png


2021年,在政策推动、技术迭代、市场演变、疫情常态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医疗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数字技术,全面迈向“数治”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或将要重塑医疗健康产业。从来没有这样的时刻,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得到了全医疗产业的高度关注、重视与参与。产业各方似乎默契地达成了一个共识:数字化将会成为产业规模增长的主要源泉,也将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分水岭。


医疗健康产业由于其合规性要求高、数字化水平低等产业特性,是数字化最重要的应用落地场景之一,医疗健康产业本身也正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其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的产业价值,成功吸引资本对数字医疗的重新关注。


数字医疗迎来交易风口,助力行业新旧动能转换.png

No.1  回顾过去一年,2021年成为了数字医疗的资本化上行周期起点


//  2021年数字医疗领域一级市场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


从近5年的市场交易情况来看,2021年对比前4年平均的交易金额,实现了近翻倍的增长。中国2021年数字医疗领域共发生了257起融资事件,融资额总计55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6%和93%,平均单笔融资额约2亿元。


按季度来看,以融资事件对外PR的时间点为统计,2021年从第二季度开始,数字医疗领域的一级市场融资一直保持着较高热度,整体呈现较强的势头,其中不乏有大体量的融资案例出现。


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数字医疗远程无接触、系统自动化的特点,在疫情期间受医疗资源紧张、避免人群聚集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快速实现了用户群体的教育,让市场看到了医疗数字化带来的便捷与效率,继续在后疫情时代发挥效用。另一方面,第一波互联网医疗公司,吃到了市场转变的红利,经过4-5年的发展到2021年,已经处于中后期阶段,业务接近发展成熟,自然受到资本的推崇,带动了数字医疗领域整体的融资节奏。同时,由于疫情期间部分融资进展工作受到了影响,拉长了时段,2020年的部分融资得以在2021年完成,也侧面推动了2021年的融资总体增长。最后,受益于数字化基建如5G、智能手机、医疗数据、AI等的不断发展与升级,数字医疗领域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受市场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成为这个领域爆发的基石。


//  2021年数字医疗领域IPO发行实现飞跃


2021年,共有6家公司IPO上市,整体发行市值也达到了506亿元,数字医疗领域的IPO名录,从大平台孵化公司迈向了独立市场化公司。这标志着数字医疗领域真正实现了从一级市场到IPO的通路验证,一方面代表了数字医疗领域已有一部分公司发展成熟,受到了公众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为投资基金带来了市场退出通路的确定性预期。



在股价表现方面,受整体二级市场周期影响,反映在数字医疗领域,截止2021年12月31日,4家港股发行公司皆有不同程度的回调,而A股1家发行公司呈现逆势上涨局面。这一情况也会对接下来的公司上市规划产生一定的影响。


//  2021年数字医疗领域交易所交表数量呈现爆发态势

除了成功上市的6家公司之外,2021年数字医疗领域IPO交表数量远超此前所有之和,共有12家公司交表做上市准备,其中10家选择了港股,1家选择了美股,1家选择了A股科创板。这代表了数字医疗领域的第一波公司陆续发展成熟,纷纷走向冲刺IPO的道路。



No.2  数字医疗从“互联网+医疗”逐渐向“医疗数字化”演变



中国数字医疗领域大部分公司仍然处于中早期阶段,整体产业在不断成熟过程中,其中部分领域格局已逐渐清晰,第一梯队公司率先步入上市进程。D轮至Pre-IPO轮项目数量占比逐年增加,也彰显着数字医疗领域已从早期探索,迈向成熟的快车道。


数字医疗领域中,2015年前后创立并快速成长起来的一批公司,成为了互联网与医疗结合的第一波数字医疗公司,以医药电商为典型代表,也最早吃到市场转变带来的红利,同时也有着共同的特性:以互联网技术为基底,提升院外环节的效率,业务模式最终以“药品”作为变现方式,实现了商业化收入规模的快速上涨,并纷纷在几年后上市或者交表。这一波公司作为数字医疗的先锋,成功将这一领域带入公众的视野,也开启了数字医疗领域投资的热潮。


从2019年前后起,市场从对第一波数字医疗的认知中不断升级,以及后续疫情的催化,第二波数字医疗公司迎来了资本的推崇,逐渐向“医疗数字化”方向演变,这里面以AI影像、科室/临床数字化为典型代表,这些公司不再以互联网+的方式高举高打,反而更多聚焦于医疗的本质,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提升院内诊断及治疗环节的效率,支付方也转向了药企或者医院,同时变现方式也可通过服务,或通过软件,或通过具体产品等。这部分公司有些已经发展到中期阶段,已开始在商业化收入规模上显示了一定的潜力和趋势,成为目前数字医疗领域的中坚力量。


近2年,仍有不少公司纷纷在市场中显露头角,更加夯实了“医疗数字化”的内涵,这里面以数字疗法为典型代表,以数字的方式更加深入到医疗本质,补充或替代原有医疗方式,实现治疗的多样化,为患者带来了病症缓解的曙光。这部分公司仍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我们也拭目以待。

疫情影响促进数字医疗行业发生根本性转变.png

数字医疗为服务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在多个场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场以数字医疗为代表的时代随着疫情的常态化悄悄到来,新冠疫情在短时间内极大地加速了数字医疗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医药健康产业的区域格局。


No.1  互联网医疗


过去数年内,在行业不懈探索下,互联网医疗业态百花齐放,衍生出数字医疗、健康咨询、医药电商等各类业务模式,但不少依然徘徊在医疗“外围”,中国互联网医疗的第一段辉煌时代也随着诸多医药电商的上市而短暂离开了资本的热捧。而随着疫情刺激,互联网医疗领域迎来了资本关注的第二春,成为了真正解决实际就医问诊问题的宝贵资产。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鼓励居民线上就诊,减少聚集。2021年各板块互联网医疗平台用户数量均有所增长,总用户量增长约1,500万,其中挂号问诊平台用户量增长最多,约570万人,医药电商平台用户增长率最高,达38.5%。


然而数字医疗依旧面临着很大挑战,如何将底层的数字化能力与机制创新相结合,打通医保支付、形成“医药”闭环,并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三者的联动,是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的最终质变指标。


No.2  医院数字化


疫情下,数字化升级也深刻地影响着医院的服务体系,传统的影像诊断服务由传统的实体片升级为了数字胶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AI医疗企业通过构建医疗影像诊断系统的AI+CT模式,减少错诊漏诊并协助基层医疗机构辨别感染者,成为新冠肺炎临床诊断病例判定的有效工具,并为快速隔离、诊断、治疗患者争取关键时间。AI辅助影像诊断是目前AI医疗最成熟的应用领域,在疫情常态化下,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No.3  远程医疗


5G远程传输技术打破了医疗资源和医患资源空间局限,方便医疗资源更高效地互相沟通交流,目前,武汉当地的各家医院可以通过5G技术进行互联,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实现成功对接。除了京、鄂两地的互联会诊之外,四川、重庆、浙江、江苏等地也在疫情期间通过5G加持诊疗,借助5G手段实现全方位无障碍远程移动会诊。医院的5G网络覆盖将会被提高到第一优先级,并加速5G在更多医疗场景下的应用创新。


监管政策引导促进医疗供给侧改革.png

2021年是政策环境剧变的一年,政府面对数字医疗产业中主要的支付方:医院、药企、保险,均出台了力度十足的政策来提升行业监管。这些政策中,基本线是以合规合法为导向,面向药企的药品数字化全流程追溯、面向医院的以电子病历三级医院全覆盖为首的医院信息化改革均是从合规侧为产业奠定数字化基调。除合规要求外,面对医保支付的日益紧缩,监管政策全面鼓励筹措以商业健康险为主的第二支付平台,和医保支付进行充分互补。


数字医疗相关的产业发展与政策息息相关,甚至在个别领域,政策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药企来说,带量采购、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政策改变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盈利模式,比起增加销售端市场投入,如何控制研发、生产、制造成本,如何大幅提升关键环节效率从而保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不被清退出局,成为了企业生命线一般的第一要务。对于医院来说,如何满足信息化医改浪潮的同时,利用数字工具提升自身管理与诊疗水平,成为了信息化医改下半场的主要话题。


No.1  药企:信息化建设“大考”迫在眉睫,监管驱动各类药企全面迈向“数治时代”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实施之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三百一十条规定,对《生物制品》附录进行了修订,并于2020年4月23日作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配套文件予以发布,该附录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于附录第59条,企业采用实时采集数据的信息化系统记录数据的,因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周期,应在2022年7月1日前符合相关要求。整个2021年对于生物制品为首的药企来说,是建设信息化系统的元年,2022年7月的信息化建设“大考”迫在眉睫。


该修订附录的发布对中国医药企业的信息化提出了新要求,也给以疫苗为代表产品的中国生物制品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2021年之前,政策主要关注药品流通端,对于销售和采购干预初见成效;随着流通端监管的不断完善,药企的研发追溯、生产安全也成为了监管重心。


生产数字化时代来临之后,首先,生产记录的主要载体将发生变化,生产线与系统不仅需要能够信息化采集实时数据,而且还需要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数据进行转存,形成可靠的电子批记录。


其次,生产信息化对工厂生产工艺的管理提出更高挑战。过去,由于药企信息化水平落后,生产过程的实时记录主要依靠人工誊抄,不仅存在数据可信程度问题,也存在数据安全和合规问题,从而对药品生产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这个问题随着连续监测技术的应用将得到改善甚至解决,进而促使企业不断提升生产工艺管理水平。


最后,生产信息化对药企管理质量发出挑战,新的信息化系统和电子记录要求将改变生产和检验业务中质量事件的沟通方式:以前是纯纸质记录的传递和口头沟通,现在有了信息化系统的业务流推送功能。为此,企业需要制定新的质量事件管理处置路径,并对多个信息化系统中的质量事件进行有效交互,确保疫苗生产与检验过程中的质量事件及时记录和处置。


生物制品作为赛道里的“优等生”,其将率先接受信息化建设考验,我们相信随着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更多的品类,生产信息化是药企之后的必选项。但是“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对以疫苗企业为首的生产部门而言,实施和测试新系统或升级系统、流程和控制措施,以及协调质量保障、质控实验室和信息技术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将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同时,对于质量合规监管部门来说,完善监管体系也有助于行业的规范化升级。


No.2  医院:从个体产品到数据全面互联互通,政策引导全面智慧医院建设”


自2019年8月正式启动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起,国家卫健委要求31个省市分批完成评估数据填报工作,各省市地区医院纷纷相应,积极开展医院智慧服务建设。更进一步的是,2021年9月17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和智慧管理自评工作的通知》,《通知》表示将全面评估应用信息系统开展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并对医院智慧服务分级和智慧管理分级。


国家卫健委近年来在智慧医院的评价体系建设上不断精进,其核心目的在于指导和引导医疗机构全面从信息化转向智慧化升级。国家针对“智慧医院”的评价包括三大内容:其一是针对医院临床信息化程度的评价,即代表电子病历系统分析评价标准,并形成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2018年12月修订),该评价体系涵盖了医院所有临床信息系统;其二是针对患者服务进行分级评价,即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2019年3月发布);其三是智慧医院管理分级,针对医院管理信息化进行评价分级(2019年8月初稿)。


从政策不断演进的方向,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智慧医院评价体系已细化到针对智慧服务、智慧医疗和智慧管理的三端评估与分级,事实上,评级结果直接与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挂钩,这也让医院不得不真正重视信息化建设。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已经进入汰换期,传统独立信息化系统模块将会遭受业务升级的巨大挑战。其次,医院如何利用创新数字工具为患者提供创新智慧服务,将会成为医院从信息化到智慧化的重要通路。


No.3  支付:银保监会大力推动产业创新和探索,百万医疗险过后健康险下半场仍待破局


2022年1月16日,银保监会向人身险公司下发了《关于我国商业健康险发展问题和建议的报告》。《报告》指出,商业健康险在服务健康中国、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承认,我国商业健康险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产品供给、理赔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包括风险保障能力不足、专业经营水平不高、业务风险等主要问题。


自2015年众安、泰康为首的一批保险公司争相推出百万医疗险创新产品以来,健康险行业经历了六年的潮起潮落。随着相关险种覆盖人群达到一定规模,从增长势头来看,受疫情下保险消费低迷、惠民保冲击、产品同质化等多重内外部因素影响,百万医疗险日渐显露出“后劲不足”之态。除此之外,由于部分市场主体经营较为粗放,百万医疗险宣传误导、产品设计异化、保障条款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也愈发凸显,进而遭到了监管的严厉整顿和规范。


健康医疗保险领域涉及政策法规、保险巨头、社会医疗资源,是一个复杂的商业和社会问题,相关产品的设计与服务的配套是巨大难题。《报告》指明,在风险保障方面,商业健康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中高端医疗服务供给较少,部分热销业务责任与基本医保范围高度重合,未能对基本医保形成有效补充。在经营方面,商业健康险专业经营水平不高,与健康管理融合度不够,与大健康产业协同也存在不足。


2021年1月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短期健康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共13条,从产品设计、续保、销售、理赔、停售等方面,规范短期健康险经营管理行为,明确短期健康险不得保证续保,严禁把短期健康险当做长期健康险进行销售,要求保险公司每半年披露短期健康险业务整体赔付率,并严禁随意停售短期健康险。


事实上,自短期健康险新规落地实施后,很多保险机构已经开始探索推出长期版的百万医疗险,以求与惠民保形成错位竞争,突出长期保障的优势和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续保期限上优化外,保障责任方面,很多百万医疗险也立足差异化供给,开始探索中高端市场的医疗保障需求。在未来,为了更好地增强产品竞争力,险企也会不断在增值服务上升级、做文章,如提供就医绿通、就医垫付、协助挂专家号等。


从长期来看,非标体、带病体险种的落地也将作为健康险市场的很大增量和补充。数据服务公司针对特定人群展开死亡和发病风险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为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提供特定人群的产品定价,为其提供这类特定群体的风控系统、完善特殊群体的风控规则,将会成为关键的增长支柱。


前沿技术对行业的影响.png

No.1  AI+药物研发不断发展


AI +药物研发作为一个近3年的新兴交叉赛道,在全球创新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得到了资本的快速布局和高度重视。全球新药研发投入持续保持稳定增长,且预计未来 5 年增速维持在 4%-5%,国内集采国谈等政策引导药企纷纷向创新药转型,1类新药申报占比持续大幅提升,头部药企在新药研发领域的边际投入不断上行。


从2018至2021 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约54起 AI+药物研发融资事件,参投机构(VC、基金、产业资本)190 家,累计融资总额近 130亿元。2020 和2021年两年是国内AI+药物研发领域极具转折性的两年,融资项目数量和整体融资额实现翻倍增长,大部分AI+药物研发公司也成功从初创期快速迈入了成长期,资本热度高涨。



商业模式方面,国内AI药研行业仍处于验证阶段,主要包括:1)以提供软件平台服务为主的AI-Saas供应商:提供最先进的计算软件工具,广泛合作积累更多数据以支持算法迭代;2)以开发内部研发管线为主的AI-Biotech公司:主要通过AI推进自有管线,以更快地验证公司算法平台能力,并将成长起来的pipeline阶段性进行licence-out;3)以为相关药企、CRO等药物研发公司提供外包服务的AI-CRO公司:通过合作的形式与大量外部企业共同推进管线的开发,并按照milestone进行收费与分成,共担药物失败风险的同时共享药物上市的收益。


融资方面,行业融资额集中度较高——晶泰科技在2020年凭借超过 3 亿美金融资占据了全年国内 AI+制药领域融资的 70%,2021年,晶泰D轮融资完成,融资额4亿美金,融资额约占2021年整体AI药物研发融资额的60%,整体估值超130亿元人民币,一举奠定了其国内行业独角兽的地位。其他AI药物研发公司,如星药科技以及望石智慧等公司也顺利完成了B+轮次的融资,由于头部公司快速融资,行业升级带动了资本热度,也让细分赛道内涌现除了更多AI药研公司。目前整个赛道发展尚偏早期,未来会逐步向中后期发力。


No.2  医疗机器人来到临床验证的关键路口


2018年,仅仅医疗机器人赛道融资就超过100起,医疗机器人也从2018年成为资本关注的热点赛道,热度持续至今。从彼时的原型机、概念机到四年后的临床进展不一,我们观察到大量的医疗机器人(尤其以手术机器人企业为主)企业没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阶段。大量企业面临产品不稳定,临床试验结果不理想等种种问题,如何把概念定型,真正稳定制造出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医疗机器人产品仍然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手术机器人背后的软硬结合技术难题考验着每一个初创团队,美好前景与现实困难间的巨大鸿沟也考验着每一个背后的投资人与投资机构。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19-2022年,我国医疗机器人领域投资热度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其中2018年投融资热度较高,2022年医疗机器人投资热度有所回落。


大多数人认可的医疗机器人,仍然集中在手术和康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由于要参与手术,对准确性、精密度等方面都要求很高,是制造难度最大的品类,一般应用在骨科、腹腔等手术中,能减少术后疼痛、提高操作精确度。这部分医疗机器人可以模拟手术,代替医护人员执行对人体有损害的操作,具有误差小、安全性高、不会生理疲劳等优点,有助于降低人工成本,辅助医护人员工作,还可以提供精准手术服务,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虽然医疗机器人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医疗机器人产业的系统性投资机会被资本普遍认为值得期待,但当下整个医疗机器人行业的装机率和开机率的矛盾始终存在,用不起来依然是整个医疗机器人行业面临的巨大问题。


虽然医疗机器人面临种种问题,但是仍有部分企业杀出了泥泞,形成领先的行业地位。这类企业完成产品定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试验阶段性结果,并获得了大量行业专家的支持。随着医改不断深化和疫情带来的行业剧变,医疗机器人仍然是后疫情时代医院的重要工具。带量采购政策执行程度超越预期,骨科、心血管等大病种耗材进入带量采购,将会彻底改变医院依靠耗材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药占比、耗占比将会极大程度下降,医院急需寻找新的收入中心。以机器人为首的创新医疗器械带来的创新医疗服务,通过近年的临床积累,不断完善其效用及功能,从天智航的上市到微创机器人的分拆,资本市场也给予中国医疗创新技术足够的信心与支持。


我们认为,以医疗机器人为代表的创新医疗服务将会成为医院的核心名片和收入中心,创新产品的应用,将会逐步拉开医院间的区别;患者也乐于去具备创新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就医;随着创新医疗服务收费条目的不断确定,创新医疗设备的采购将会极大刺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产业逐步从追赶向全球创新升级。


No.3  扩展现实方兴未艾


V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A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与M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等视频沉浸式技术统称为扩展现实或“XR”,XR有望近一步改变医学。


这些技术中,VR技术最为成熟,已应用于医疗的各个方面,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数十年来,科学家们已陆续发现VR对于眼科领域以及神经精神心理领域方面的治疗作用,VR作为传统药物、医疗器械、手术的重要补充,已经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疾病治疗和临床辅助场景中。


AR技术以真实场景为背景,加入虚拟信息作为补充,可以通过将全息器官投射在人体模型上以辅助导航,从而在临床手术期间为临床医生提供“ X射线视力”。MR技术为外科医生提供了直接以3D格式查看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的便利。这可以帮助外科医生检测要进行手术的患者解剖结构的特定部分,从而有效地完成手术,智能眼镜可以记录模拟手术并为受训人员提供实时生命体征。


目前XR在医疗场景中的应用在国内尚处于早期阶段,现阶段XR的市场覆盖率相比于其他电子产品还很低,用户教育和市场接受度仍需长期培育,同时上下游产业链技术成熟度和价格因素也是影响XR大规模使用的关键因素。


我们认为,XR未来会逐渐渗透到医疗健康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带来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和创新诊疗路径,结合各个场景的价值取向和商业化可行性,大致将分为三个层次。


首选是(1)XR+疾病治疗,如视力障碍治疗(弱视、斜视、近视、老花等)及神经精神心理领域(自闭症、注意力缺陷、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焦虑等)。其次是(2)XR+临床辅助,如镇静及止痛(癌痛、产痛、术痛、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场景下替代芬太尼/咪达唑仑等的使用)及外科手术可视化系统(提供解剖结构及术中导航)。然后是(3)XR+康复训练,3D仿真肢体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健身场景&数据化、虚拟教练等;(4)XR+医学教育培训,全景视频教学、手术模拟培训等;(5)XR+医学护理,如导尿术模拟、乳腺癌及肠癌造口术后护理模拟、围术期褥疮管理、心肺复苏模拟等。


No.4  数字孪生苗头初显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是以数字化方式创建物理实体的虚拟实体,借助历史数据、实时数据以及算法模型等,模拟、验证、预测、控制物理实体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技术手段。


数字孪生由于其具有互操作性、可扩展性、实时性、保真性、闭环性等特点,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数字孪生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需求主要是:1)面向政府:通过移动监测、移动诊室、无线远程会诊、智慧处方、医疗信息云存储等智能技术手段,提升城市诊疗覆盖面与效率,促进城市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2)面向药企:对“虚拟患者”进行数字模拟,或能缩短新药从设计阶段进入通用阶段所需的时间并提高成功率;3)面向患者:基于患者的健康档案、就医史、用药史、智能可穿戴设备监测数据等信息可在云端为患者建立“医疗数字孪生”,并在生物芯片、增强分析、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下模拟人体运作,实现对医疗个体健康状况预测分析和精准医疗诊断。


当然,数字孪生在实际应用中依然面对诸多挑战。首先是数据及安全的挑战:例如多维度多尺度数据采集的一致性、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不能保障、海量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安全存储能力欠缺等。其次是商业模式的挑战:例如应用价值不足、兼容性差、盈利模式不明等。还有多系统融合互通的挑战:例如数据歧义、数据关联性不明确、数据可用性和质量有待提高、多源异构数据难融合、通讯接口协议及相关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的分享与开放机制不完善等。


我们认为,数字孪生在医疗健康领域具备较大商业化潜力的应用方向首先会在药企端和患者端得到转化。1)数字药试模型: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数字孪生”更接近现实,这为药企通过数字药试模型探索发病机制和开展药物试验,而不需要开展昂贵的人体或动物试验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美国的“活心脏”项目和欧盟的“神经孪生”项目带来了药物研发的新模式和新场景,未来越来越多的开源数字药试模型将被建立、优化和使用,甚至有朝一日替代动物或人体试验。2)精准医疗:基于医疗数字孪生,医生可通过对患者健康大数据(基因、生活习惯、家族病史和病例)的搜集和分析,进而提出个性化、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和药物,实现精准诊断与治疗。3)健康监测与管理:在个人的健康监测与管理方面,通过数字孪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身体的变化,对疾病或行为做出及时预警(如卒中、老人跌倒等姿态异常)。


No.5  数字疗法(DTx)逐步成熟


数字疗法在现有传统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手术、放射和物理治疗)及心理行为治疗方法外,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选择。DTx作为软件应用程序(App),主要是通过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来治疗疾病,发挥与常规药物治病防病等同或类似作用,也可与其他药物/器械联合使用增强疗效。DTx不仅仅可作为传统治疗的补充手段,还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手段。因此我们可以把DTx当做“数字药”,其本质上是一种与传统药械一样受到严格监管的特殊“药品”,只是以软件App的形式出现。DTx的显著特点就是基于临床证据证明了自身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通过了药监部门的认证审批。


2021年引爆了“数字疗法”的概念——据公开资料统计,2021年国内59个DTx项目发生交易127起,参投机构180家,累计融资额近43亿元,融资偏向早期,逐步向中后期发力。综合相关预测来看,行业对DTx的未来均看好,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增速将处于较高水平。


在部分领域,由于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极差、支付方覆盖广度和深度都十分薄弱,治疗类数字疗法能够获得可观体量的自费用户。完全刚需的自费领域对象多以老年人、儿童为主,具备强支付意愿与动力,精神科、眼科、泛心理领域都是目前数字疗法探索的主要赛道。以自闭症、阿兹海默症、儿童斜弱视为核心产品管线的数字疗法企业在2021年获得了资本热捧。


当然,数字医疗自有其本身的局限性,自费用户要面临高流失率与低依从性,可能会使得数字疗法企业面临可及的收入规模天花板。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新的支付方扩大营收,完成全面2B2C转型将会是未来探索的主要方向。目前中国商保市场较为薄弱,普通医疗险市场已初步进入红海,所有健康管理、干预的相关服务都会是险资的重要获客手段,这种情况在中长期会对数字疗法有着实质性推动。此外,药企可能是对数字疗法最感兴趣的对象,药企完全可能通过纳入数字疗法服务,合并作为辅助治疗方案来提供给患者,但是药企是否由足够的利润空间来做采购可能是集采背景下很难一概而论的。


我们认为数字疗法必须满足三大特征,才有机会探索出较为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第一,目前数字疗法所针对的病征没有有效的特效药,数字疗法将会作为诊疗方案的重要部分;第二,数字疗法所针对的病征必须有当下最合适的支付方,目前以刚需自费属性为重要支付手段;第三,数字疗法必须真正做到临床有效,一方面须经过临床研究,一方面要有实际的使用案例验证。2022年,自费属性明显的、有效的、已被验证的数字疗法赛道将持续受到资本的关注,领先企业的先发优势将会快速与其他企业拉开身位优势,同时完善自身的盈利模型。



2021年市场中发生的重要交易.png

2021年数字医疗领域发生的重要IPO上市交易.png

//  医脉通


医脉通科技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2192.HK)于2021年7月15日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主板。其发行量为1.55亿股,发行价格为27.2港元/股,募集资金净额约为40.01亿港元。


医脉通是一家专注于医生精准教育的互联网医生平台公司,在为医生提供专业医学信息与服务的同时,为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精准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推广服务。医脉通的核心平台之一——医脉通网站是中国最大的医生平台之一,拥有超过240万的医生用户,为医生提供药品信息、学术动态和职业发展等全方位服务。


医脉通的上市标志着药企作为医药产业新兴的核心支付方,其相关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医药产业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药企作为核心支付方在销售端、临床端、智控端会爆发出极大的支付意愿,且具备强大的支付能力,To药企的商业模式逐步得到验证,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支持与认可。


医脉通的成功登陆提升了药企营销数字化的资本热度,2021年,多家药企数字化营销企业陆续完成成长期融资,业务踏入新的阶段。医改后药企降本增效的大背景加上疫情新常态后药企协作模式的改变,数字化营销在短时间内爆发了极大的市场机会与潜力。


在未来,以药企为支付方的相关产业会迅速扩张发展,且在政策加持下,药企的智能升级重塑也会延展至生产、研发、临床等多个药企核心环节,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


//  鹰瞳科技


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2251.HK)于2021年11月5日成功登陆港股,“AI医疗影像第一股”就此诞生。鹰瞳科技发行价为75.1港元/股,本次港股上市净筹资金15.66亿港元,其市值也随之超过70亿港元。


鹰瞳科技是中国首批提供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的早期检测、辅助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的公司之一。其通过视网膜影像、多模态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在医疗机构和大健康供应商中实现对慢性病的无创、准确、快速、有效且可扩展的检测与诊断。


2015年至今,得益于数字化影像和采集设备的发展,标准化的医疗数据获得变得越来越完善。业务的核心壁垒也由最开始的数据获取逐渐向实现算法与平台的创新转移。数字眼、数字心、数字肝、数字脑等等人工智能板块虽然逐渐搭建完善,人工智能医疗更加发展迅速,但应运而生的商业竞争愈加激烈、商业化落地始终困扰着此类公司。


激烈的竞争使得AI医疗影像这个新兴行业提前进入了整合期,从目前来看,政策与审批仍然是帮助AI企业产品落地的两把金钥匙。相比于2020年,在政策上给予AI支持的文件陆续出台,各省市涵盖AI医疗影像服务的收费条目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我们认为,AI医疗影像赛道将围绕着“如何把AI带给更多患者”、“如何解决支付端难题”,以及“如何有效解决临床问题”三个方面不断细化。从筛查到诊断,从诊断到普筛,医疗AI将向更广阔的人群提供其核心价值。同时,审批、监管的双轮驱动,也在推动AI医疗影像赛道的洗牌与升级,只有真正具备产品与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成为最终的领跑者。


//  医渡科技

医渡科技(股票代码:02158.HK)于2021年1月15日成功登陆港股。此次全球发售约1.56亿股,招股价格定为每股26.3港元,此次募集资金净额为39亿港元。上市首日,医渡科技总市值超过580亿港币,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大量关注。


医渡科技核心产品为其同名产品“医渡云”,主要向医疗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提供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向医疗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医院、制药、生物技术及医疗设备公司、研究机构、保险公司、医生和患者以及监管机构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服务并与之开展合作。


医渡科技作为新一代医疗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从传统的服务于医院、政府的单端业务模式,不断迭代升级,开拓出面向药企的数字CRO服务业务与面向个人的健康管理业务。业务转型的成功也使得医渡科技得到了资本市场的支持,同时,创新业务板块也给医渡带来新鲜增长血液。


我们认为,医院、医共体、医联体作为医疗产业内的重要参与方,传统信息化体系系统林立的现象亟待整合与打通,大规模多源异构医疗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分析,如何搭建下一代的数字智能云体系将会成为关键。在远期愿景光明的前提下,如何一步步完成以医院为代表的医疗系统数字化升级将是摆在各个参与方面前的核心问题。在医院数字化道路上,传统信息化厂商的时代才落下帷幕,新一代智能医院产品厂商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如何产品落地,如何找到灵活的商业模式,将成为医院信息化市场竞争的重点。


2021年数字医疗领域发生的重要一级市场交易.png

//圆心科技


圆心科技是专注于处方药的综合医疗交付平台。当下营收以销售新特药为主(即创新性、高复杂性或高诊疗需求药物),布局院边药房市场;辅以线上医疗服务平台的开发,为院边药店引流;并初步布局保险业务,作为公司未来重点拓展的方向。公司旗下互联网医疗品牌妙手医生是全国性的专业医患互联网复诊平台和安全用药配药平台,通过妙手互联网医院、妙手医生APP、DTP连锁药房以及圆心惠宝等板块,基于互联网技术打造“医-患-药-险”的全链路医药服务闭环。


在中国 “医药分家”的医药改革大趋势下,曾在挂号、问诊等领域探索过的妙手医生是最早察觉到医改政策动向,最成功布局院外药房的第一批公司,开创了中国最早的DTP药房的商业模式。圆心的成功让互联网医疗+药品销售的环节真正破局落地,成为了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


//  明度智云


明度智云是一家致力生命科学领域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医药企业提供从研发到生产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帮助药企提高研发效率,保障生产合规稳定,建立智慧药企全程可追溯体系,提升药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明度智云是国内领先的面向制药工业细分领域的垂类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其前瞻性的视角打造的研发、生产、物流数字化平台成为了中国的制药工业加速发展的利器。在中国医药改革升级浪潮下明度通过自身对于行业的理解,协助中国药企逐渐进行现代化迭代升级改造,助力中国制药完成全面数字化转型。


//  森亿智能

森亿智能是中国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专注于为医院提供专业、高效的数据化、智能化新基建解决方案,包括医院智能化临床研究、疾病管理平台、临床精益管理、数据治理、数据集成和真实世界研究。


在“十四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医院正迅速从信息化全面迈向数据化和智能化时代。未来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围绕信息化建设,精细化的管理和更精准的医疗需要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重中之重的是数据,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环节中的核心。数据质量对关键数据模型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应用至关重要。以森亿智能领军的智慧医院服务商新浪潮正在逐步提升医院的数字智能化水平,在未来,它们将更好地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赋能。


//  傅利叶智能


傅利叶智能是一家以自主研发核心康复机器人技术为基础平台,为医疗机构及广大患者提供全球领先的智能康复综合性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


康复智能化是解决当下康复领域缺资源和人力稀缺的重要解决方案,也是未来是老龄化社会的关键核心解决方案。作为康复机器人行业的先行者,傅利叶智能拥有技术领先、功能互补、数据互联的康复机器人,而2021年的成功融资也成功地让更多的资本开始关注到智能康复机器人领域,为中国的智能化机器人企业发展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智能康复的发展将作为国家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的极为有力的帮助,在未来,居家康复和社区康复将会替代传统康复模式,极大程度将康复服务与理念带到每一户家庭中去。


//  推想医疗

推想医疗是专注于AI医疗阅片领域,全面覆盖肺部、心脑血管、乳腺、骨关节等多部位多脏器重大疾病的人工智能公司,为医院客户提供“筛、诊、治、管、研”医疗全流程智慧解决方案,产品覆盖全球近20个国家的400多家医疗机构。


推想是中国第一批AI影像企业,其也推出了中国第一个获得FDA认证的肺部AI辅助诊断产品。推想医疗在资本市场获得关注和其完成的D+轮融资无疑在AI诊疗赛道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目前赛道仍然普遍需要解决商业模式与盈利性的问题,我们相信这是AI影像赛道即将进入竞争的下半场,真正具备落地能力和商业模式的AI影像企业仍然具备超车机会。


//  健海科技


健海科技是患者院外云随访服务提供商,通过在院内部署云随访平台,优化医疗资源,协助医生进行院外患者管理,并协助药企进行更精准更有效的患者教育和服务。


健海科技专注诊后疾病管理建设及服务运营,是业内为数不多的能够聚焦院后市场提供完整的人工智能全病程管理解决方案的新型现代企业。一直以来,诊后疾病管理与长期照护都是个案管理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健海模式成功地将患者的院外管理成为有疗效,能落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解决了患者,药企以及医院的多方面需求,实现了患者数据的有效反馈。“让关怀成为一剂良方”的美好愿景也成为了现实。


2022年最重要的投资主题及市场预判.png

回顾2021年一级市场的投资热点及二级市场整体表现,我们认为今年的投资关键词是“理性”,这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需求分析的理性思考,即一个赛道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需求是否刚性,以及市场容量和天花板是否够大;二是对商业化的理性思考,即商业模式理论上是否跑的通以及实际上团队是否做的到,利益相关方是否真实愿意付费,以及付费的力度和可持续性;三是对监管的理性思考,即今天的逻辑是否是明天的逻辑,现在的政策是否明天依旧适用,在医保控费、腾笼换鸟的大背景下,能长期走下去的路在何方。基于上述几个根本性因素的考虑,我们经过系统分析和深入比较,精选出2022年最重要和最值得期待的几个投资主题和市场预判,并从供给端、需求端、支付端三个方面进行呈现。


供给端:国产替代旋律依旧,数字化促进集约化,同质化倒逼差异化.png

No.1  AI药物研发:提高成功率,降低开发周期


目前AI药物研发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在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和环节皆有一定程度的渗透,从基础研究到药靶、生化活性、临床试验等领域均有丰富的应用,其中以靶点发现,化合物合成,最具代表性,也是新药研发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重点所在。但是人工智能目前的应用依旧有很大提升空间,无论是在方法还是与制药工业结合上,都需要更大的突破。


在外部因素上,以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为起点,国家从注册审批、医保支付、上市规则、人才政策、专利保护等各个方面鼓励创新药的发展,“me-too型创新药”和仿制药的价值空间被极大压缩;在内部因素上:药企降本增效的需求明显,传统研发效率低下驱使医药企业以及资本加速拥抱AI。


中国AI制药从2014-2015年的发展起步,到2016-2017年的沉寂期,再到近年来的大规模爆发,代表着整个行业逐步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一步步探索,在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细分领域方面,目前,多数AI药物研发公司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小分子领域,随着算法模型和研发思路的不断创新发展,AI在大分子和RNA领域开始落地并将迎来更多关注。未来能够真正打破行业天花板的公司,不仅需要在业务进展方面有实质性的进展,也同时需要根据中国药物研发市场情况进行业务模式相应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下一个独角兽。


海外AI驱动研发的候选药物进入临床,以Schrodinger和Relay为代表的AI计算驱动制药公司上市,以及多个跨国药企和互联网巨头的涉足成为该领域热度攀升的催化剂。另一方面,疫情驱动使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AI+药物研发作为市场想象空间巨大的领域,不断受到资本的追捧。


融资节奏方面,随着更多的公司走过初创期和成长期,2022年融资整体向中后期转移,但是由于晶泰科技上市节奏和二级市场AI医疗+制药企业的估值影响,资本会持续关注,但是行业会更加趋于理性,因此AI药物研发的融资节奏会相应放缓,这种大的趋势对于公司本身的业务进展以及自身造血能力也会带来更大的挑战。



No.2  智慧药企:政策驱动,后疫情时代,药企全面迈向“数治新时代”


数字化经济占据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数字化创新将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动能。长久以来,中国医药企业数字化水平处于相当荒芜的阶段。但是随着疫情带来的产业格局的剧变,辅以数字化政策的不断落地,药企或主动,或被动的全面迈向数据治理的新时代。


药企正面临后疫情时代最严格的数字化强监管环境,政策从流通监管逐步向上游生产、研发等各个核心环节延申。强监管时代下,药企需要数字化工具解决自身合法合规问题,并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全面降本增效以应对带量采购、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政策对药企产品销售带来的巨大冲击。后疫情时代下,药企面临多与方协作模式的重建与革新,数字化工具是应对疫情新常态的重要武器。


数字化转型是药企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极大提升药企的并发能力,让药企从单核时代走向多核时代,数字化创新将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动能。2021年药企数字智能化高速发展,药企作为中国医药产业中关键的一环,由其自身发展需求所催生的数字化市场迎来蓬勃发展;其中:数字化营销服务、数字化临床服务、数字化智能升级三大板块为智慧药企的核心赛道,数字化不断驱动制药产业智能化升级。


药企支付动力最强的三大板块按照需求梯度依次是营销、临床、管理;其中数字化营销和数字化临床试验均已经历第一波发展浪潮,部分头部企业已涌现。药企营销侧、临床实验侧经费最充足,将会是首当其冲的高速增长赛道,其次,药企生产侧、研发侧需要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提升自身研发、生产效率,也将会是药企重点投入的板块。


药企作为核心支付方,其支付能力强、支付意愿等特点共同决定了围绕药企展开的商业模式的将会具备更高的可行性和盈利性。药企作为支付方的相关产业其商业环境相较于产业内其他B端更为市场化,以药企作为核心支付方的细分赛道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并且在需求大部分尚未满足的大前提下将会保持高速增长。医脉通在香港成功上市将作为以药企为核心支付方赛道企业的一个很好的标杆案例,其也给与一级市场投资机构更多信心去针对药企数字化赛道进行布局。



我们认为,药企数字化将逐步从提供电子工具向提供数据中台服务过渡与转变,其核心是确保药企各类数据一致性和复用性,同时为药企沉淀数据资产,赋能其医疗科技技术创新。垂直赛道对于产品供应商的要求会更多元,面向药企不同侧数据沉淀与应用需求,会出现不同的服务商进行药企提供针对性服务,同时也会要求这些供应商具备极强的专业性,纯电子工具系统将被清退,或被中台供应商所集成,单产品提供的价值将极为有限。


同时从信息治理逐步过渡到数据应用:随着业务发展深入,未来将会出现服务商针对自身及其客户的数据沉淀,开发相关应用,反哺制药工业本身。


No.3  智慧医院:站在产品力与商业模式的十字路口


医院已经历二十余年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大部分医院具备多个信息化系统,分散管理不同维度的数据与信息,例如HIS、PACS、LIS、电子病历系统等。在“十四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医院正迅速从信息化全面迈向数据化和智能化时代,传统的信息系统逐渐不能满足医院日益多元化的智能化管理、诊疗需求。


智慧医院同样是一个强政策驱动的市场,政策正逐步完善对于医院信息化水平的监管与评定,未来医院数字智能化水平将成为医院等级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医院有信息化升级的强烈刚需。从管理角度出发,医院目前正面临多个系统商平行造成的IT紧耦合,其使得数据分散在各个业务模块无法交互,形成数据孤岛。从诊疗角度出发,医院目前临床科室数据处理能力差,缺乏能够真正解决临床痛点的数据应用。


除了内部需求外,智慧医院的建设也符合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大框架。目前,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但受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离群众的期待仍然有一定的距离。“智慧医疗”可以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提供远程解决方案。通过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升级改造,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进一步推动医疗资源从院内向院外延伸、从大医院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延伸,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



药企下一代智慧服务商分为:1)底层数据云中台服务商—打通核心医院与其辐射医院,通过私有云部署,形成紧密的联合集团,从某种程度上完成数据互通与串联,形成智慧医院集团;2)垂直应用产品提供商—赋能医院核心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中后台部门,为其提供管理、临床应用中台,促成科室数字化。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核心科室数字智能化需求与驱动力相会显著强于其他细分赛道,产品应用商需要比拼对行业深度理解。


核心科室经济效益出色,是医院的收入中心,其对于降本增效与赋能工具的需求将会是医院整体数字智能升级的最高优先级;在这个赛道,供应商仍处于产品比拼阶段:符合临床使用需求、学习曲线低、经济效益明显的产品与系统将会成为医院采购重点非核心科室以医技类科室为主,其中影像、检验、消毒等科室降本增效需求将会继续推动第三方服务市场增长;影像科作为数字智能化升级发展最早的赛道,商业模式始终没有跑通,未来两年将会是该赛道重要的转型期;如何在向病人收费无法落地的情况下完成转型将会成为企业重点。最后,对于信息科改造而言,医院整体信息化升级改造驱动力强,但是医院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各方利益链复杂,如何与传统信息商共存或竞争,将会是这些企业规模化扩张后主要面对的问题。


从商业模式与核心价值来看,核心仍然是争夺核心科室的话语权,“全”与“垂”将进行激烈竞争。无论是哪一侧切入智慧医院,最后核心仍然是争夺核心科室的话语权,产生强粘性,不断为核心科室提供解决问题,并且创收的产品。全场景数据云中台服务商思路是做类windows平台,意图为医院提供整体的底层操作系统。但是操作系统本身议价水平低、标准化程度低,利益纠葛复杂,未来这些类windows平台仍然希望通过搭配类office应用协同销售,这将与垂直应用产品提供商进行直接竞争。


智慧医院服务商的商业模式主要面临两个问题:1)地域性明显—如何打破地域限制,甚至在传统信息化企业大本营地区破局将会成为企业价值的核心;2)标准程度落后—目前智慧医院服务商仍然以项目制进行交付,全场景术云中台服务商客单价显著高于传统信息化企业;但是随着业务发展,其仍然依靠前端BD与后端交付,随着竞争者加入,客单价也将面临激烈竞争,目前订单UE无法代表成熟发展后的平均水平。商业模式升级的核心关键在于与医院形成深度粘性与持续合作;但是,订阅制收费模式很难在中国落地,如何进行产品复购与商业模式创新将会成为核心。



No.4  药物数字伴侣:传统药物差异化与再升级的增效利器


药物数字伴侣是数字疗法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数字疗法通常是运用经过临床试验验证的应用软件或软件为主的方法,旨在积极干预和治疗疾病或症状,促进并维持健康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药物数字伴侣相对于另一种本身可单独具备治疗属性的数字疗法(可称为“数字药”)而言,药物数字伴侣需要搭配使用相关传统药物或医疗器械进行联合治疗起效,而非独立使用发挥作用。


药物数字伴侣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帮助药械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产生更具个性化的药物剂量及使用周期的用药方案或更令人满意愉悦的用户体验,帮助药械企业在同质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尽可能避免仿制药或者同类产品的直接竞争,从而通过多个路径实现更多的药械销售回报:1)使患者使用时更加具有用户粘性;2)医生处方时更加具有学术研究价值;3)面对招标采购时更加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4)提供有效的真实世界数据助力药物研发与评价。因此,药物数字伴侣主要是药械企业进行付费,并通过其市场费用或销售费用对药物数字伴侣公司进行转移支付,而患者对于药物数字伴侣的付费意愿在现阶段往往较低,通常是患者付费买药+药企免费搭配APP的商业模式。


除了赋能药企,药物数字伴侣对于患者也意义重大。已知至少30%患者需要个性化指导,才能应对按时服药挑战,特别是针对特殊药品需要事先授权和协调。药物数字伴侣的“同伴作用”可以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类似两种药品叠加作用。药物数字伴侣在管理依从性和增加坚持性方面具有临床证据:比如在管理药物治疗方面,如华法林抗血小板、胰岛素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所产生的影响,错过一剂可能会对整体治疗疗效产生重大影响,患者在没有指导资源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做出危及生命的选择。除此之外,药物数字伴侣不仅能够实时干预,还能够个性化提醒患者的治疗,并提供所需专业医疗资源。


随着市场更多了解药物数字伴侣对传统医疗技能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患者有能力掌握药物数字伴侣,并参与其中自我管理疾病治疗方案,就更加凸显药物数字伴侣满足患者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让患者在复杂疾病治疗情形下通过数字化指导获取支持和辅导,保持患者积极参与并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药物数字伴侣不是现有药物治疗的替代,而是通过数字化连接增强治疗效果或更有效的医疗方法。


我们认为,中短期内药企会大力助推药物数字伴侣的开发落地和应用推广,并改变药企传统销售和研发习惯,成为广泛的“标配”选择;中长期来看,患者会逐步认可其价值并形成用户习惯,针对部分增值服务或刚需项目会由患者付费。


需求端:一老一小,防控前移,消费医疗,场景延伸.png

No.1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精神心理是核心重点


//  近视防控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2018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达53.6%。其中,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而高三年级高度近视(度数超过600度)人数在近视总人数中占比达到21.9%。高度近视可能会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包括白内障、视网膜脱落、黄斑裂孔、青光眼等眼病的发病率会急剧升高,严重者甚至会致盲,且不可逆转。


国家已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去年和今年以来,各项政策频繁集中出台。


  •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教育部等十五部门2021年4月联合发文,要求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监测数据库,每年开展全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动态监测,努力实现县(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全覆盖;调动医疗行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方面积极性,深入开展近视防控科研攻关,加快近视影响因素和干预、矫正、教育等研究,及时完善近视防控策略、技术标准和干预措施。


  • 《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国家卫健委2021年6月发文,明确提出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及其他具备条件的县级医疗机构提供,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眼病筛查及视力评估、健康指导、转诊服务和登记儿童眼健康档案信息等,并提出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异常率、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异常转诊率、6岁儿童视力不良检出率、0~6岁儿童眼健康档案建档率等5个指标,推动各地加强工作评估。


  • 《“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国家卫健委2022年1月发文,要求到2025年力争实现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不断提高,高度近视导致的视觉损伤人数逐步减少。


  • 《关于进一步规范校园视力检测与近视防控相关服务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2月联合发文,要求严禁无资质机构入校开展视力检测,并依法从严查处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度数修复”等误导性表述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产品进行营销宣传的行为。


我们认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市场整体市场容量庞大,政府、学校、家长重视程度高刚需性强,商业化应用场景多样且明确,而目前的近视防控产品供给远落后于其庞大的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并有望诞生多个重磅产品。总体来说,应重点关注几个方面:


  • 合规性:近视防控在各方关注的现今形势下,力度大、覆盖广、重视高,以往行业内鱼龙混杂的产品及推广方式将得到彻底改善和整体洗牌,没有相关资质和证照的机构及产品将难以作为主流玩家参与其中,因此合规的资质证照代表了监管认可及医学背书,是作为正规军参与近视防控市场的基本入场券。


  • 差异化:传统医疗器械如角膜塑形镜(OK镜)存在验配渠道窄、配戴舒适度低、患者依从性弱、有安全隐患等问题,新兴医疗器械如补光仪存在产品同质化、患者依从性弱等问题;而能综合解决上述问题的创新医疗器械VR近视防控产品则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化优势,在提高近视防控效果的同时,更好的解决患者依从性和安全性问题,并更容易实现大范围的推广及应用,具有非常大的商业潜力。


  • 执行力:近视防控市场正值高速增长期,团队是否能有足够的推广渠道、行业资源、经验积累,决定了是否能够快速打开市场并抢占黄金时期的市场红利,而近视防控的市场性质也决定了医疗渠道和教育渠道的作用占比远大于消费渠道。


//  精神心理

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一是要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心理测评系统配置多种不同类型的心理测评量表,能够满足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测评,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需要,健全筛查预警机制,从而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出具相应的心理报告,及早实施精准干预。二是要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高校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心理发展辅导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团体活动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等,为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优质的实时实地服务。


我们认为,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干预相关工作起步较晚,手段和方式都在早期探索阶段,且面临个性化需求多而有效干预手段少、系统工作量大而从业人员少等问题,依靠传统方式无法快速高效解决问题,因此数字化干预方式或将成为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总体来说,应重点关注几个方面:


  • 重点问题专业处理:针对自闭症(ASD)、注意力缺陷(ADHD)、抑郁症(MDD)、焦虑症(GAD)等具有严重临床表现且危害严重的疾病进行干预矫治,目前多个线下机构服务针对该类特殊儿童青少年已有多年行业经验,但依然面临治疗费用昂贵、从业人员培训周期长、机构复制难度大等问题;近两年越来越多的针对精神心理数字化筛查及干预的创新公司频繁涌现,为行业带来创新的解决方案,但这些企业依然需要面临解决取证合规和商业化推广的问题。


  • 一般问题高效解决:心理咨询对于学校来说并非主业,且多年来学校也并无太多实践经验,而市场上众多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于其线下诊疗模式和昂贵价格体系,并不适合大范围面向儿童青少年,因此多个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运用APP记录心情、AI分析监测、虚拟咨询师等方式开展数字筛查及线上咨询相结合的方式项学校、家长、学生提供服务,一方面提高了服务覆盖,另一方面降低了开支成本,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No.2  中老年人:智慧康复或将迎来腾飞曙光


康复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对康复学科的需求越来越大,康复医学面临大发展的良好前景。过去主要是传统的运动康复和神经系统康复,这几年逐步发展出肿瘤、心脏、心理、慢病的康复等。如今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讯、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为康复插上智慧的翅膀,推动康复医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康复医疗相关政策频出,助力康复产业加速发展。1)《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家卫健委、发改委等八部委2021年6月联合发文,提出要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 疗专业队伍,力争到2022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 达到10人。2)《关于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卫健委2021年10月发文要求,2022年将开展15个省份的康复医疗试点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并由试点省市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经验,再以点带面,带动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快速发展。


我国康复医疗需求释放,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有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康复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575亿元增至2020年的1220亿元,CAGR20.69%。其中,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380亿元,2016-2020年CAGR为21.39%;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840亿元,2016-2020年CAGR为20.38%。到2025年,预计中国康复行业市场规模将增至2920亿元,2021-2025年CAGR16.59%。其中,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810亿元,2021-2025年CAGR为13.97%;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预计2110亿元,2021年-2025年CAGR为17.68%。


我们认为,依托于当今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融合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康复时代已经到来,特别是随着可穿戴设备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得智慧康复成为可能,随时随地随身享受优质的康复服务。总体来说,应重点关注几个方面:


  • 人群及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和伤残、骨关节肌肉疾病和伤残、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这三个重要领域的疾病人群由于其刚需性强和人口基数大,将会首先得到规模化使用。


  • 场景延伸:家庭化康复治疗是大势所趋,且将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产品迭代趋势将往小型化和可穿戴化方向发展。


  • 智慧物联:智慧康复将沿着数字康复、互联康复、可视康复、智能康复四个阶段逐步发展,并与多个学科交叉应用,如脑机接口、智能机器人、拓展现实、生物芯片、生物识别等技术。



No.3  疾病早筛:下个路口在肺癌和阿尔兹海默症


//  肺癌早筛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有超过 220 万人被新确诊为肺癌,占全球新确诊癌症人数的 11.1%。在全球1000 万因癌症死亡病例中,肺癌有近 180 万,占比 18%。2020 年,中国肺癌新发癌症病例数约 81.6 万人,死亡病例数约 71.5 万人,占癌症死亡总数的 23.8%,在发病数量与死亡人数上均为第一位。早筛早诊早治是提高肺癌总体治愈率及降低死亡率最为关键的突破口。


目前肺癌筛查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 肺癌的隐蔽性较强,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但缺乏特异性:肺癌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约占所以肺癌发病数的80%~85%。多数早期肺癌患者无明显相关症状体征,如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超过87%的患者是在出现症状之后检查患有肺癌,主动体检筛查的人数仅为6%。


  • 患者筛查主动性较弱,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从临床治疗效果来看,I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高达84%,但患者占比只有19%,IV肺癌患者的5年期存活率仅为6.9%,门诊患者比例超过36%,由此可见,国内居民整体对于肺癌筛查缺乏主动性。


  • 低剂量螺旋CT(LDCT)是可以降低死亡率的肺癌筛查技术:全美国家肺癌筛查研究(NLST)、荷兰-比利时随机对照肺癌筛查实验表明LDCT筛查可以降低20%-24%的肺癌死亡率,是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筛查方法,目前已经被Fleischner协会、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等多个组织纳入筛查指并作为推荐手段。价格方面,目前国内公立医院LDCT价格在120-360元之间不等。


  • 但LDCT对肺结节的鉴别能力较差,假阳性率较高:LDCT肺结节的平均检出率大于20%,其中筛查的阳性人群中大部分都是良性结节,超过90%的阳性患者属于非肺癌患者。而为了明确肺结节的病变性质,患者通常需要后续大量的检查,如支气管镜、胸腔镜、经皮肺穿刺,PET-CT,甚至是外科手术。


  • LDCT耗费医疗资源,患者接受度低:即便是对肺癌高危人群,要通过LDCT筛查来降低死亡率也要付出极大的医疗成本,死亡风险较低的人群平均需要检测5,276名患者才能降低一例死亡。LDCT的明显缺陷是导致其筛查率低的重要原因,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在680万高危人群中,只有26万人接受了LDCT筛查,整体筛查率不足4%。


我们认为,肠癌早筛赛道的先行先试为肺癌早筛探索商业模式和积累宝贵行业经验,而肺癌高危人群基数也同样庞大,且与肠癌相比其市场痛点更加明显,相关技术成熟后有望成为继两癌筛查(乳腺癌和宫颈癌)后最具潜力成为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普筛癌种,市场潜力不容小觑。尤其值得期待的是,近期NMPA已批准全球首个肺癌三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为整个行业发展带来突破性信心,使肺癌早筛大规模商业化成为可能。


//  阿尔兹海默病早筛

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症,其特点是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语言障碍,最终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主要由大脑皮质弥散性萎缩、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细胞间大量老年斑形成等症状所导致。据中国疾控中心估计,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有1000万,预计到2050年将会超过3000万,是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目前我国居民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都较低,普遍存在低诊断率(尤其是早期诊断)和低治疗率的现象。


当前阶段“金标准”诊断费用高创口大。当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药物来改善轻度至中度患者的症状。而在临床诊断上,AD最典型的病理特征是细胞外β-淀粉样斑块沉积,以及细胞内神经元过磷酸化Tau蛋白纤维缠结,因此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Aβ)和tau蛋白为典型AD诊断靶点,并且成为目前AD诊断产品的主流标志物。在传统影像诊断上,因为依据两项AD诊断靶点进行诊断的结果与正常衰老情况相似,往往对AD早期症状的产生难以做出判断,需要联合脑髓液CSF检查来进行进一步判定。


因此,影像诊断与脑脊液CSF联合的病理学诊断成为业内认可的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诊断金标准。但脑脊液CSF检测侵入性较高,需要通过腰椎穿刺来提取脑脊液,且费用较高,往往难以被患者所接受,这也是导致我国AD早诊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面对日益庞大的AD患者群体,目前的“金标准诊断”难以实现大规模检测。因此,便捷、快速以及高性价的无创早筛成为近年来AD检测的新突破点,并有望在未来市场广泛普及。


目前市面的阿尔兹海默症早筛的无创替代方案主要有IVD试剂盒和VR/AR数字筛查。


IVD试剂盒:目前国内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病无创早筛产品通过定量检测尿液中的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的浓度,实现为阿尔茨海默病高风险人群提供简单、快速的无创早期筛查,实验操作时间短,全长仅需2.5小时,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具有较高敏感性(80%~85%),在早期的1-3阶段就可检测出是否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VR/AR数字筛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迭代更新下,目前也有企业通过根据手部和步态的运动和错误、眼球追踪和瞳孔扩张、声音等人体参数来对患者进行检测评价是否具有阿尔茨海默病,例如Altoida公司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预测诊断的VR/AR人工智能软件获得了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又如游戏开发商 Glitchers、英国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德国电信等联合开发的VR游戏Sea Hero Quest亦受到美国权威期刊PNAS的推荐。


我们认为,通过数字化VR/AR进行阿尔兹海默症的早筛有着无可比拟的应用优势,数字筛查在大规模推广、高频率复查、全病程数据获取、干预治疗的兼容和联动、成本控制等方面都具有其他方式无法具备的突出特点,未来期待算法的持续优化并进一步提高筛查准确率,同时延伸扩展至数字化行为干预治疗,打造早筛早诊早治一体化全病程管理,将促使该领域迎来商业和口碑的双赢。


//  女性健康:不断被重视的需求

女性健康具备以下特点:拥有大量患者,可以不通过手术治疗且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可观,并且高度涉及隐私,同时女性问题往往与肥胖等健康问题以及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需要长期的跟踪和院外指导,相关领域的数字疗法和消费医疗公司值得关注。


女性健康涉及避孕、生理健康、怀孕、生育、妇科和更年期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受妇科疾病困扰的女性占到总人数的40%,已婚妇女高达70%以上。而中国育龄妇女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等疾病发病率随年龄提升将大幅上升,预计2020年女性产后问题人群达2.37亿人次,仅10%的重度患者医院会进行治疗,产后病症90%轻度和中度患者医疗机构没有完整治疗方案和服务。同时,用户需要可信赖咨询渠道,有效的科学治疗方案,高频、即时、长期的标准化服务。


科学的产后康复对于帮助女性恢复身体机能、持续母乳喂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产后康复市场有望持续增加。二孩政策全面开放、居民消费能力增长、产后保健服务普及等驱动中国产后康复行业能够保持快速增长。传统线下医院和月子中心的妇科治疗和产后康复服务辐射半径有限,手术或者器械单次治疗效果有限,患者问题需要通过长期高频的服务解决,我们认为将饮食+运动+药械+心理+睡眠打造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并结合院内的治疗,患者将能得到有保证的效果。这类标准化、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全程健康管理服务供给的公司将有机会成为细分赛道龙头。


//  医疗消费:消费+医疗的新领域

中国消费医疗至今已经历了三波浪潮。第一波浪潮从10年前开始,以美容、口腔、植发等具有一定消费服务属性的领域为起点,孕育了一批以华熙生物、时代天使、雍禾植发等为代表的明星企业,构建了中国第一波消费医疗的城池。


接着,依托于医疗数字化浪潮,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第二波消费医疗催生了普适性的健康管理,诞生了如KEEP、薄荷健康、平安好医生等代表性企业。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线上消费医疗健康服务市场规模到2025年将达到1,280亿,2019年至2025年CAGR达到66.5%。


同时我们也看到,消费+医疗+数字又产生了新的交集,催生了新的第三波消费医疗的业务模式。如果说传统的“消费医疗”更注重目标群体的消费属性,那么新的交集,我们称之为“医疗消费”,则更注重目标群体的“病症”属性,它以严肃医疗为基底,面向具有明确医疗需求和自费支付能力的患者群体,借助医疗数字化带给目标群体的便利性和可及性而使得一些本来需要在“医疗”场景里才能解决的问题在一个更偏“消费”的场景里得以解决。 


按病症表现来看,我们所说的“医疗消费”主要集中在具有天然自费属性的精神心理、眼、口腔、康复等领域;按目标群体来看,集中在以强烈支付意愿的女性、儿童、老年等群体,这构成了医疗消费的商业化基底。


比如针对老年群体的精神类病症阿尔兹海默症,我们看到既有数字化的早筛早干预且实现规模化收入的优秀企业,也有依靠数字技术与专业三甲医院精神科协同来实现病症治疗与缓解的明星公司;再比如针对女性产后身体与心理方面的康复,我们也看到通过数字化运动、心理与膳食干预来帮助妈妈们实现各方面的恢复,且验证了极有力的商业化落地能力。


上述细分市场,仅女性数字健康赛道,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预测,2020年Femtech(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女性健康和福祉的技术、软件、产品和诊断等)市场规模超过 225 亿美元,预计从 2021 年到 2027 年将以16.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推动医疗消费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是中国的医疗支付体系。一方面,中国居民的医疗支出里,虽然医保占比超过50%,但仍是以保基本就医为主,自费支付仍占有高达40%左右的比例,商保体系还不完善,商保覆盖比例仍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对于符合人群需求的保健服务无法覆盖。另一方面,中国人群基数庞大,发展不均,个体对医疗保健的认识不同,需求差异化较大。


与此同时,数字化带来了新的病症诊疗思路,产生了新的需求,这部分无法通过医保或商保覆盖,更容易为有病症治疗需求的个体为更好改善生活质量而自费支付。这些因素整体造成了某些领域的诊疗方式仅能通过个体需求的自费来支付,且需求的刚性切实存在,成为医疗消费的强大驱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中国医疗消费的各细分赛道将迎来令人瞩目的高速发展。


支付端:控费是长期基调,科技是新增长点,自费是蓝海市场.png

No.1  DRG/DIP对医疗行业的深刻影响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医疗保障制度自身发展完善、不断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的必然要求。


2021年是DRG和DIP两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收官之年,也是试点经验总结推广的关键之年。从DRG开始试点,到探索DIP支付方式改革,已经过去了近七年时间,其背后的核心是传统“点菜买单”的诊疗支付模式亟需改革,在医疗费用支出增加和老龄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医保基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支付压力。2013至2017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从3.2万亿元上涨至5.2万亿元,年均增幅达13%,远超GDP同期增速,医保收支倒挂的情况将继续恶化。


DRG作为一个完完全全的舶来品,在中国的推广和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步伐高度重合,进入21世纪,电子病历迅速发展和推广,为DRG的实施提供了数据基础,DRG迎来高速发展。然而,2020年11月11日在武汉举行的“DRG付费国家试点城市支付改革论坛”上,30个DRG国家试点城市“成绩单”不尽如意,有8个试点城市未通过国家专家组评估,对于CHS-DRG分组方案(核心组)的“匹配程度”这项指标,匹配程度90%以上的城市只有8个,有3个城市的匹配程度在30%以下,暴露出诸多问题。于是对于“中国特色DRG模式”的探索重新提上议程,DIP应运而生。


DIP和DRG的最大区别在于,DIP病种数更多,涉及10000项以上,覆盖90%以上的病例,样本数都是来自医保统筹区域的本土样本,而且随着样本量的不断累加,DIP病种及其分值在形成后能够通过数据更新、叠加实现自我修正,而无需人工干预进行大的调整,更符合本土实际情况,能够顺利实现本土化运营。


无论DRG还是DIP,它们均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最终的落脚点除了为国家医保“省钱”,让这个“蓄水池”的“水”越来越多,更要让病人享受到更合理、更有获得感的医疗服务。DIP的实现有益于推进医院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医疗机构将会趋向于去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与价值,主动盘点和取缔低效的工作,并提高医保的使用效率,不断加强机构自我监管:比如缩短住院时长,降低药、耗占比,但同时对于医疗服务本就不饱和的医疗机构,提效的动力可能并不充足。


另一方面,有利于医疗机构全面“降本增效”。伴随药品、耗材零加成的实施,西药、中成药、医疗耗材等低效成本占比将会被压缩。同时,检查、检验项目由于收费标准的降低,也将会进一步向病房外转移,或更倾向于选择更具性价比的耗材与设备。这一变化也将让多方受益,过度医疗的现象将被缓解,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也释放了医保部门的监管压力。


DIP/DRG的分值与点值计算有赖于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支持,医疗机构或为了适配DIP/DRG的需求,将纷纷主动集中升级信息系统。同时。DIP/DRG的推行也会同样增加医保局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医疗信息系统的升级与配置将利好地方头部医疗信息化企业,但对于新的信息化厂商来说机会较少。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需求可能只是短期内的爆发,并没有带来持续的业务增量,信息化厂商仍需寻求其他商业机会。


此外,DIP的实施与临床医生书写病案的规范性,以及病案首页的主次要诊断与治疗等信息的准确性密切相关。部分医疗信息化厂商将会逐步研发迭代病案智能审核功能,以疏解人工审核压力。据业内人士透露,电子病历系统在四级以上的机构,多已使用病案智能审核系统。而这对于专注于医保科技企业,也将是拓展业务的机会。


No.2  商业保险亟需破局之道


商业健康险的增长新动力到底在哪里?2020年《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 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然而个险重疾增速已个位数增长,百万医疗和惠民保规模有限,团险、养老长护险等市场待挖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医疗支出中自费比例仍然较高。商业健康险出险时社保报销比例低于50%的人群占比约41%,社保报销在中国居民医疗支出中的保障力度相对有限,挖掘商业健康险的补充功能很有必要,与医疗服务和产品挂钩的商业健康险亟待发展。


图片


个险重疾的渗透率已经很高,目前中国重疾保单的销售数量占到60%,已经是过度透支,市场空间有限。预计重疾险未来累计新单空间1.25-1.86万亿元 ,按当前情况,18年以前累计新单约4200亿元,19年预计接近1300亿元,而往后各年考虑人力、价格、渗透 度等因素增速逐步下行,预计2023-2025年重疾险可能达到较高的覆盖度,新单增速可能逐步降至个位数。


百万医疗和惠民保规模有限:1.百万医疗2020年预计500亿,未来增速下降趋势明显,To C烧钱搞流量增长遇到瓶颈,线下代理人百万医疗险已经有一定的渗透率;2.市场上惠民保只能解决医保之外部分最基础的大病医疗未来空间在百亿规模,按照14亿人参保率30%(目前大部分地区参保率只有5%-10%,上海地区刚开始推政府目标到30%-50%),件均100测算,预计惠民保规模达420亿保费。


团险机会:医保体系最希望剥离的是中产及以上人群的医疗部分,这部分人群通过健康险的方式降低医保支出最可行的。团险健康险本身是真正解决医疗支付和补偿问题的,通过2B商保去满足医疗保险的诉求,并且通过B到C的渗透,解决了购买途径和保单成本过高的问题。 


保险产品方面,健康险产品同质化问题一直存在,创新且能有较大体量的新产品较少。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健康险产品开始叠加独特的医疗服务和产品,包括特药、CAR-T治疗等,但是这些附加的服务和产品患者使用概率低,商保需要更高频高质量的服务产品与用户链接。目前健康险的赔付率基本在30%-40%左右,占比很低,还有一定上升空间。健康险费用支出更多是在获客阶段,营销及渠道费用占了很大的比重,真正应用在赔付及医疗服务上的费用并不算多,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我们认为与医疗服务产品、康复养老护理等服务挂钩且能满足个人高频高质量的商保产品未来的空间较大。


保险渠道方面,线下保司代理人、银保渠道短期内仍然最主要的渠道,保司代理人渠道发展将受限,经代渠道的增速可期。2021年健康险市场速度仅同比增长3.35%,增速明显放缓,其中代理人体系拉新和留存不如过去,健康险线上渠道受监管经纪牌照要求而增长较缓。截至2019年,已经有超过6000万的人从事过保险销售,低质量代理人的脱落率高且拉新难,优秀代理人和经纪人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为用户提供持续的价值和优质的服务。


第三方服务方面,核保核赔服务需借助商保快赔和直赔的基础设施建设去完善,同时,与医院、保司打通赔付的工程较大,需要长时间的攻克以及政府不断的支持。直赔快赔的基础设施可以加速保险机构理赔业务升级、简化患者就医报销程序,满足医疗机构创新服务需求,对商保的产品和服务而言意义重大。


No.3  自费领域眼科、口腔、精神心理、康复等仍是重点领域


基于医保“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以及医保收支倒挂情况的继续恶化,医保很难覆盖公立医院以外的消费医疗和数字医疗产品服务。而健康险中又以高端健康险的增长空间较大,这部分健康险链接的中高端医疗以及自费医疗为主。受到商保和企业付费尚不成熟、国民主动健康管理认知度低等因素影响,最佳方式是从刚需切入,积累核心付费人群流量及数据,未来随着支付体系变革,顺利向全周期数字化健康管理拓展。


在自费医疗需求中,口腔科、妇产科、眼科等领域由于技术、政策门槛低,风险可控,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精神心理、儿科、康复科等领域由于用药少、检查少、诊疗难度高等原因,公立医院发展意愿不强,为高端医疗带来差异化发展机会。


眼科和口腔具有强消费属性,患者更愿意买单:1.眼科领域,非公立眼科医院快速增加,在行业需求旺盛和政策鼓励社会办医的驱动下迎来快速发展。眼科的消费潜力大,比如高端视光业务的角膜塑形镜,近年来行业增速均在30%以上。白内障人均医药费也从5004元增长到6536元。2.口腔领域,从2022年口腔领域开展的种植牙集采来看,公立医院的种植体受限,部分中高端需求从公立体系释放,自费仍然会是中高端人群的首选。


心理咨询自费属为主,尚未正式纳入医保,部分地方政府开展试点,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范畴,如北京、深圳等地。精神专科医院由于医保控费普遍毛利下降,高端需求将溢出以自费为主。


康复领域的民营机构,近十年来从 118 家发展为 545 家,年复合增长率 18.53%。在绝对数增长的同时,民营医院占比从50%以下扩大至 75%。2010 年出台的《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以及 2016 年颁布的《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先后将 9 个 评定项目和 20 个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虽然康复领域特定支付方法和范围暂未定论,各地均不相同,但仍然以自费为主。


经过2020年数字医疗元年的发展,2021年的一级市场呈现出更多细分领域的机会。供给端因为技术的应用在药的研发制造过程中得以提升研发效率和制造信息化程度,同时”数字药“也将引来发展,疾病治疗方法的多样化以及新药研发周期的缩短将加速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然而,AI作为药物研发的工具是否真的能成功不断产生新药仍然需要时间等待结果。


从需求端来看,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近视防控和精神心理是核心重点,对于中年人而言男科和妇科问题占比大,对于老年人康复、阿尔茨海默病(AD)以及癌症早筛的需求巨大,这些强且持续性强的问题除了需要院内治疗更需要院外场景包括家庭场景的接入,可穿戴设备和智慧物联将使远程数字医疗得到进一步发展。


2021年在支付端医保和商保迎来了持续变化,医保方面控费增效下集采、支付方式改革等将进一步深入,商保方面呈现出市场增速放缓以及政策的进一步严格,商保处在发展周期中不确定的位置。自费占医疗支出的占比短期内依然较高,数字医疗的商业模式先要突破自费得到发展再往其他支付方式衍生。



20家值得关注的公司.png

//  爱博医疗

爱博医疗机器人专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研发,产品覆盖神经介入、冠脉介入及外周介入等多病种,涉及国内手术量年均超过500万台,患者群体庞大;爱博医疗机器人的产品在提高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的同时,能够降低甚至消除医生射线暴露和脊柱关节慢性损伤等职业风险,有望惠及大量患者和医生,同时解决医患双方的临床痛点,社会价值显著。核心研发团队由毕业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机器人及控制工程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硕士和博士组成。该团队于 2017 年在北京天坛医疗成功完成了人体临床实验,成为该领域国内首个完成人体临床实验的技术研发团队。


//  博斯腾

博斯腾是一家致力于用人工智能和认知科技,提供全球顶尖的认知障碍全病程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2016年至今为累计超1200万用户提供认知风险评估和干预训练服务,已覆盖支付宝、微信、字节、平安等主流线上平台和部分线下政府平台,已和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等顶尖脑科学科研和医学达成独家战略合作,拥有全球最大的认知障碍风险数据管理平台和全国唯一的数字化认 知障碍干预训练中心,是全球唯⼀⼀个实现认知症AI量化评估+精准预防的商业闭环公司。


//  大悦健康

大悦健康一家集自主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大悦医疗以女性消费者在盆底健康和性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为核心,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女性盆底和性健康移动医疗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推出了家用盆底康复治疗仪、产后康复治疗仪以及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低频治疗仪等三款II类医疗器械产品。适用人群可从产后延伸至非产后人群,覆盖4亿成年女性,产品上市两年内累计销售3万余台。


//  FitTime睿键时代

睿键时代是中国领先的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公司提供面向女性的产后康复和减脂服务,以及面向男性的男科解决方案。公司根据用户个人数据生成健康档案,基于指标匹配原理,生成多维度处方,提供科学长效的个性化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目前已获取3700+万饮食、1800+万运动的用户行为数据。通过服务小程序+AI工作后台+管理师团队,实现智能定制方案、监督指导、智能效果跟踪、复盘分析,提供高频次、即时性、全流程服务,智能系统赋能下,多条服务线后台打通,提高管理师服务效率。


//  傅利叶智能

傅利叶智能是全球领先的康复机器人及康复解决方案供应商,其基于自身技术平台,已完成了机器人底层零部件从控制板、芯片到电机的完全国产制造。傅利叶智能目前康复机器人产品已形成了绝对领先的市场覆盖,并建立了自身品牌口碑。在未来,机器人技术产业平台会作为傅利叶的核心底座,傅利叶也会将在康复产业赛道上的成功经验向其他领域迁移。全面领先的多赛道产业机器人平台,将会给傅利叶智能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  光朗视景

光朗视景是国内最领先的数字眼科领域数字科技公司,提供包括儿童青少年斜弱视治疗及近视防控等领域在内的创新解决方案,包括视觉训练网络医疗平台、VR可穿戴智能设备、眼球追踪技术、AI视力筛查系统、AI智能方案制订系统等多项自主研发产品。公司先后通过国家科技部、广州市科信局、天河区科信局科技项目立项及验收,并连续9年维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公司先后通过了ISO13485体系认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CE认证、EN ISO13485体系认证,并获得超过17项专利授权。公司已与全国超过2000家医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  汇医慧影

汇医慧影成立于2016年,医学影像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 致力于为全球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领先的医学数据分析整套解决方案;为医疗工作者及患者提供基于医学影像分析的各类云服务,打造了医学影像的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完成了从筛查、诊断、治疗决策支持的闭环。汇医慧影已推出满足各级医院,国内外医疗机构差异化需求的产品矩阵,与竞争对手从影像科应用层产品切入不同,汇医慧影为医院搭建基于医学影像的底层数据中台,满足其科研需求的同时,源源不断的为临床提供切中痛点的诊断、筛查、治疗、预后产品,业务延展性强。同赛道可比公司中,汇医慧影的商业化收入规模处于第一梯队;其中,汇医慧影率先进入国际市场,为全球医疗机构提供医学影像人工智能产品,AI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80多家医院。


//  佳量医疗

佳量医疗是一家专注于神经外科与脑科学研究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核心技术平台包括BCMod脑机调控技术、全颅骨内植入脑深部神经刺激技术iSBS、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微创手术系统等,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创新医疗器械解决方案。佳量医疗旗下拥有诺为医疗、纽顿科技品牌。通过多年研发攻关,目前已经布局了药物难治性癫痫、脑部肿瘤、帕金森病、抑郁症等创新医疗器械解决方案,旨在成为全球神经医学领域值得信赖的解决方案领航者。佳量医疗还提供基于神经认知与疾病的脑机接口科研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光遗传科研设备与耗材等。其旗下诺为医疗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生产用于难治性癫痫反应性神经电刺激器Epilcure已于2021年3月完成亚洲首例临床植入,疗效显著。公司多个立项曾获国家863计划、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目前,公司共申请/授权超百项专利,并获得“2020-2021未来医疗100强”等荣誉。


//  六六脑

六六脑是专注于前沿脑科学成果创意应用的先驱公司,公司致力于将前沿脑科学成果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与多家国内外科研和医疗机构开展专业合作,共同研发出多款针对不同病症人群的脑功能检测和大脑康复训练系统,主要包括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基本认知能力测验系统、认知决策与行为操作测量平台等。产品能够实现基于患者的动态数据分析,自动调整治疗方案,让每位患者享受个性化的诊疗服务,提升治疗效果。


//  柳叶刀

柳叶刀机器人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致力于实现骨科手术和口腔种植手术智能化、微创化、精准化的科创型企业,公司愿景是成为骨科和口腔手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其自主研发的膝关节置换、髋关节置换和口腔种植手术机器人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另有数字化骨科和数字化口腔智能手术解决方案软件产品已经在多家医院应用。公司以极强的行业技术壁垒,配以跨科室的复合能力,未来会跨科室,在更多市场产生更大价值


//  明度智云

明度智云是中国医药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提供商,为药企提供研发、生产、物流全链路一体化数字智能解决方案。作为该赛道的绝对领袖,明度智云已完成了药企端从0到1的产品与交付实践,搭建了属于自己的产品与市场护城河。其与业内众多标杆客户如康龙化成、沃森生物、瑞科生物、丽珠集团、博腾生物等建立合作证明了其极强的技术力与交付能力。药企智慧升级赛道是由外资垄断的、全新的国产替代蓝海市场,明度智云作为领先企业已具备绝对领先的行业地位与身位优势。其也将与所合作、服务的顶尖药企共同成长和共同创造。


//  觅健

觅健是国内最大最活跃的癌症及重症患者在线社区和院外康复管理平台,为患者提供精准的一站式康复服务。公司按照细分病症运营,目前已拥有14个疾病版块。患者可以通过APP、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选择相应病症找到同病患友,获得精准服务。通过搭建同病患者交流社区和最新专业资讯推送相结合的模式,帮助患者高效学习疾病知识、康复经验并获取精准医生及药物资源。觅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服务闭环,包括早期肿瘤筛查,国内顶尖医院及专家转诊会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海外医疗服务,以及基因检测、康复保险,临床实验、院外营养支持等,以帮助患者获得最佳治疗。


//  脑陆科技

脑陆科技是一家专注于突破脑机接口底层技术,实现其产业化,并将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应用落地,脑机接口软硬件及智能算法平台型公司,是参与“中国脑计划”的企业之一。以“用脑科学提升人类幸福感”为使命,基于实时脑电解析的算法技术,为医疗健康、安全生产、娱乐设备等领域提供脑机综合解决方案。公司已在杭州,宁波,珠海,济南等地实现了项目落地,行业顶级团队配置,清华人工智能院院长张钹院士担任脑陆首席科学家,核心创始团队全部来自哈佛,MIT,斯坦福, 牛津,清华,中科院等知名院校,拥有丰厚的行业经验和完整的团队分工。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专注于脑科学技术,脑机接口技术,脑电数据开放平台,尤其是在脑电解析计算算法和智能脑机集成电路等核心底层技术领域。


//  普瑞基准

普瑞基准是一家以“多组学+数据挖掘”驱动,专注于创新药的差异化研发策略的新型平台公司。公司以先进的多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和AI算法为核心,基于独立开发的AI驱动的海量多组学数据挖掘系统AIBERT®,为药企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全球领先水准的药物机制研究、生物标志物开发、基于生物标志物和精准医学的药物临床差异化研发策略、临床统计、中心实验室、药物伴随诊断联合开发等创新服务,目前已与多家国内外领先的药企及生物科技公司形成深度合作,助力多个新药的研发和获批。同时,公司也在临床端与合作的药企、医生一道为患者提供先进、精准的检测服务,助力精准用药的临床实践。普瑞基准作为国内多组学领域的优质标的,未来会助力创新药器更好地建立差异化策略,让中国的创新药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  泉心泉意

泉心泉意是一家医疗用品一站式采购平台,专注服务于生命科学和医药研发行业,致力构建从厂商到用户的端对端供应链,包括实验室耗材,试剂,设备的采购、物流和库管的一站式管理平台(spm)业务。2017年第三季度,全心全意网上商城正式上线运营。目前,公司已服务近几百个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和跨国药企研发中心,百济神州、和记黄埔医药、再鼎医药、勃林格殷格翰、诺华、科文斯等均是其重要客户。


//  深纳普思

深纳普思由英国牛津大学顶尖技术团队创立,致力于研发、制造人工智能赋能(AI-powered)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公司面向AI+医疗健康领域,意在利用其领先的生物传感器、柔性电子、无线传输、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算法等技术解决当前慢性疾病管理的诸多制约因素。公司通过自研的多维智能硬件和深度学习算法采集并分析慢病生化指标数据,为用户提供最具性价比的个性化控病管理方案,使深度健康管理更加智能、精准、全面。


//  盛博汇

盛博汇是一家专注于提供医院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高科技软件企业。公司以信息化运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基于云计算和微服务架构研发了新一代医院信息化业务平台产品——CoorHealth,其范围涵盖HIS、EMR、HRP、集成平台、医疗数据中心、互联网医院六大核心板块。产品为集团医院、医联体、医共体在多院区形式下的医疗业务统一管理、医疗资源跨院区共享、人财物统一规划与管控,提供了最优解决方案,为集团化高质量运营和快速扩张提供稳定支撑。目前盛博汇已为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广西、甘肃、云南、河北、新疆等10多个地区的近30家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  特霍芬

特霍芬是专注于改善大脑健康的AI数字药系统研发商,研发了AI筛查数字药系统。公司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开展包括阿尔茨海默症(AD)筛查、诊断、治疗,以及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和产后抑郁(PDD)等疾病的干预治疗,通过将声音、图像、身体活动通过沉浸式场景和AI自适应算法作用于脑神经反馈环路,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变神经网络的物理链接,从而达到治疗脑疾病的效果。公司将致力于“游戏+医疗”模式,专注数字疗法产品的研发,为改善脑疾病患者生命质量作出贡献。


//  腾辰生物

腾辰生物是一家由留德海归博士创办、致力于开发新一代肿瘤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的高科技生物企业。公司在肿瘤早诊、预后评估、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控等方面拥有领先的自主技术,并已获得国内一线风投机构的投资。公司推出的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产品“菲捷明”,采用DNA甲基化诊断技术,只需2ml血液,即可对DNA甲基化位点进行精准检测,实现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在特异性大于95%的情况下,鉴别率高达80-92%。公司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肿瘤体外诊断技术,并曾获得德国联邦经济部高新技术创业大奖,被评为有颠覆行业前景的技术。目前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产品“菲捷明”已经通过 LDT 方式进入市场,产品已经实现商业化落地。


//  耀乘健康

耀乘健康科技成立于2020年8月,以云计算、大数据、AI、企业服务级B2B SaaS技术等赋能生命科学研发的试验设计、数据管理及运营,保证临床数据一致性,提升设计和执行效率,掌控成本投入,加速创新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的商业化进程。2021年5月,耀乘健康科技正式上线AuroraPrime临床研究平台。不同于其它临床研究管理系统,AuroraPrime平台能够提供一系列完整、互联互通的功能模块,还可以内置强大的临床逻辑引擎作为统一的底层基础,多个功能模块间达到彼此自然、高效地互联互通,让信息能够跨越到不同维度,从而提升试验设计和执行的效率,达到优化协同,降低成本的效果。


//  医利捷

作为医疗信息化领域的领先企业,医利捷自2014年便开始探索全新的服务方式,率先推出了以解决医院IT架构、数据孤岛问题的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中台方案”为构建智慧医院的“架构龙骨中轴”,通过“互联互通评级”“电子病历等级评审”的“双轮方案”为切入点,推进“智慧医院”的规范化建设。以数据为纽带,为医疗机构打造基于医疗大数据的政策类监管、费控、内涵质控等管理应用、临床辅助决策、观察性科研数据平台等一大批复杂应用。医利捷迄今已为国内200多家三甲医院提供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及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全套智慧医院产品,包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3家全国top10医院,覆盖超过全国17个省份,遍布华东、华中、华南、西南、鲁冀区域。


//  壹心理

壹心理成立于2011年7月,是专业的心理服务提供平台,现拥有注册用户2200万,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付费用户280万,公众号矩阵粉丝累计600万,问答社区免费回答求助者64万次。依托“世界和我爱着你”的品牌理念,以及“在每个人人生的重要问题上,帮助用户找到出口”的品牌愿景,壹心理目前主要提供咨询、课程、测评、FM和电商五大产品服务,其中课程、测评和咨询是三大主营业务。此外,公司已与全国200多家心理机构和200多位心理作者建立紧密合作。


//  咏柳科技

咏柳科技是致力于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完善的垂直疾病领域专业服务,为特定疾病领域的患者群体提供个体化病程管理方案,为医生群体提供临床、科研和教育一站式服务的平台型企业。咏柳旗下目前已拓展面向皮肤疾病领域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综合平台、针对特定皮肤疾病的病程管理平台,以及面向机构、科室、行业合作伙伴的智能化专业学术互动平台。通过咏柳科技领先的技术应用、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以及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规划,医生群体将可以更高效率、更好效果地开展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2020年8月,咏柳科技与深睿医疗合作发布了新一代皮肤病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睿肤识别“。睿肤识别将以更为高效的人工智能辅助能力,更为开放的应用架构和可拓展性,持续为广大医生群体提供服务。


//  优麦科技

优麦科技是一家专注于皮肤科医生在线教育、皮肤科人工智能系统及互联网信息系统建设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优麦科技深耕皮肤医疗赛道,早已建立了“D+B+C”的价值实现模型,正逐步打通临床数据收集-医患教育-市场推广-诊疗服务-专病病程管理的全链路径。在D端,通过旗下优麦医生App提供大量的原创皮肤科专业学习内容,帮助皮肤医生终身学习,并联合发起推动“中国皮肤影像能力建设工程”、“中国人群皮肤影像资源库(CSID)”等项目,帮助皮肤科医生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在B端,优麦科技为企业提供整合数字营销平台,并提供全域营销方案,包括PGC+UGC结合的全网媒体传播、医学支持,以及匹配产品特性和能占领用户心智的市场策略等,如今客户已覆盖Top 20跨国药企及一线化妆品牌;在C端,搭建一站式肌肤管理平台,为消费者进行专业科普,并建立专属肌肤档案,通过一站式问诊处方结合日常护肤建议的长效方案实现皮肤管理闭环。截至目前,其核心产品优麦医生APP目前累积超10万用户,其中覆盖国内95%以上的皮肤医生;另外,公司还面向数百家皮肤科药企和皮肤消费品公司提供数字营销解决方案;2021年4月优麦科技已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数千名皮肤科医生正入驻优麦云医院,共同推动皮肤医学的专业科普走向广泛受众。


//  有来医生

有来医生是国内领先的精准健康科普教育平台,是权威医疗IP生产商和供应商,致力于打造开放的”健康教育-医疗服务-健康管理“闭环生态,实现医生价值和健康科普知识价值最大化,助力全民健康行业。已与全国3000多家公立医院3万多名医生合作,累计创作了350万条健康科普内容,其中包括40多万集短视频,平均每天有2500万人访问有来平台,月均覆盖7亿人次。


//  中大唯信

中大唯信是一家AI药物研发大分子公司,公司主要融合人工智能、生物物理、高性能计算、生成生物学等技术,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药物分子生成、设计与模拟平台,并致力于革新传统药物发现方式,驱动蛋白质、抗体、mRNA等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核心团队成员来自国际知名AI制药公司、头部药企、知名互联网公司、985高校,在制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等交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Wecomput研发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数字化智能计算平台WeMol,支持蛋白、抗体、核酸、化学药、生物材料、天然产物的数字化计算和AI建模。WeMol平台的核心算法模块在速度、精度、存储效率等多项指标超过或媲美国际主流商业软件。目前公司已经实现部分商业化收入,未来商业化路径可期。



总顾问 |  王冉  洪爱琳  李钢

作者 | 李瑞  张一舟  裔传麒  胡斌裕  胡天眸

编辑 | 郭邦晖  吴靖  高大伟

制图 | 李鑫  韩琳枫



媒体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