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2021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核心观点

2021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核心观点

2021-05-25

图片




概要标题01.png

虽然围绕中国健康产业的规模没有特别权威且方法论清晰的统计,但市场普遍接受中国健康产业在2019-2020年达到8-9万亿元规模的估算。其中与药有关的市场约为2.5万亿元,医疗器械和诊断市场约为1万亿元,医疗服务、数字医疗以及泛健康市场约为4.5-5.5万亿元。根据2016年10月中国政府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健康产业2030年要达到16万亿元的总规模。


这个2030年的发展目标是国务院在2016年发布的。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个目标在今天看来已经过于保守。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6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8.7%;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9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3.5%。


我们预计,如果把中国健康产业的外延扩展到养老市场中与医疗健康服务密切相关的部分,随着中国老龄社会的加速到来,中国健康产业在未来10年将极有可能成为一个从2021年不到2万亿美元以超过10%的年平均增速增长到2030年超过5万亿美元的市场,并且很有可能是全球唯一一个既有如此规模、又有如此增速的数万亿美元量级的国家市场。


在我们看来,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国家意志和政府政策、大数据与AI的发展、新冠疫情以及资本市场高涨的热情构成了拉动中国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最重要的底层驱动。


与此同时,健康产业各细分市场之间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检测诊断、医疗用药和健康管理之间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融合地带,它们的底层是无处不在、随时可用、自我加强的健康大数据。

微信图片_20210517170014.png

易凯资本拥有近60人的全行业最大的健康产业团队,在中国健康产业一级市场融资和并购顾问业务中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根据企名片、各机构官网及公众号数据统计,2020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私募融资交易共有192个聘用了财务顾问,其中易凯资本完成交易总数达到35个,市场占比达到18%,总融资额超过200亿元;在192个聘用了财务顾问的私募融资交易中,融资额大于2亿元人民币或3000万美元的交易数量达到77个,其中易凯资本完成了28个,市场占比高达36%。2020年,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私募融资市场,易凯资本总交易数量、总交易额以及超过2亿元人民币(或3000万美元)的交易数量和交易额在一级市场投行机构中均稳居第一。


概要标题03.png

《易凯资本2021年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由易凯资本健康产业投行团队的医药与生物科技组、医疗与健康服务组、医疗技术与器械组、数字与AI健康组以及健康产业并购组合力完成。


我们今天发布的是白皮书的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分为:

  • 易凯资本围绕各细分领域的行业洞见

  • 中国健康产业高速发展的底层驱动


5个篇章分为:

  • 医药与生物科技篇

  • 医疗服务篇

  • 医疗技术与器械篇

  • 数字与AI健康篇

  • 健康产业并购篇


概要标题04.png

总述

大健康产业


老龄化社会是中国健康产业最重要的催化剂和驱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6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8.7%;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9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3.5%。根据市场上的一些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长一倍超过5亿人,在届时中国总人口中的占比将很有可能超过40%;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人,在届时中国总人口中的占比将很有可能超过25%。


在我们看来,中国社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是中国健康产业最重要的催化剂和驱动力,没有之一。


呼啸而来的老龄化社会将给中国健康产业带来双重的机会。一方面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会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端产生直接的引爆作用,对于优质可负担的医疗健康服务的社会刚需将会呈现指数级的增长;另一方面,未来中国社会的年龄结构将迫使更多的家庭从子女赡养老人转变为老人(或子女)委托专业机构和人员护理老人,从而结构性地扩大了带有一定医疗保健属性的养老服务的总市场占比。


除此之外,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那些重在延缓衰老、维护旺盛生命力与年轻外表和健康状态以及提升“新老人”生活品质的医疗健康服务也会形成巨大的市场,各种医美结合、医健结合和医养结合的服务会应运而生并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数据驱动一切

健康医疗大数据不仅是互联网医疗的基础,也是“健康中国”的基础,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它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既包括个人健康,又涉及医药服务、疾病防控、健康保障和食品安全、养生保健等多方面数据的汇聚和处理,将给整个健康产业带来结构性和颠覆性的深刻变化。未来的健康产业必将是一个数据驱动和基于数据的科技驱动的产业,因此未来的健康产业首先是科技产业,其次才是服务业和制造业。

  

细分市场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健康产业各细分市场之间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检测诊断、医疗用药和健康管理之间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融合地带,它们的底层是无处不在、随时可用、自我加强的健康大数据。


首先,这是人类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和技术的发展使然。以前人类认识肿瘤,停留在组织层面,所以治疗方案只有手术切除。后来到了分子层面,所以可以用放化疗方案治疗。现代医学科技对肿瘤的认知已经上升到基因层面,所以靶向药和基因测序大发展。而和基因测序相关,必然涉及大量基因数据、临床数据,算法和算力如何优化加强,必然依赖AI、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技术,所以造成最后多组学的融合和跨界发展。


其次,这是产业升级的需要。企业从对药品、器械的以工艺模仿为核心的研发生产模式升级到针对未满足临床需求综合利用各产品品类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产销研模式。


第三,任何先进的技术产品,最后都必须面临商业化的终极问题,而商业化的另一面就是合理控费的问题。在未来,保险作为现代社会一种最为先进的支付手段一定最终会贯穿整个医疗健康的消费场景。如何从多维的场景、海量的数据中找到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如何在疾病的初期做到早筛早诊并最终达到“治未病”的理想境界,让有限的资源和财富实现更广泛的救治目的,也是促进目前细分行业融合的一个原因。


“数字化医+药+险”的“全产业大闭环”真正形成还需较长时间

我们对中国的健康产业与健康险市场形成良性互动与循环怀有长期的信心。就目前而言,“数字化医+药+险”闭环在一些专科领域或特定消费群体中正在形成的过程中,但总体上还远没到可以真正实现“全产业大闭环”的阶段。即使在大闭环形成之后,社保在大闭环中仍然会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保只是补充。其实,医药险的闭环在社保中一直存在,医保控费的各种算法中都结合了医和药的占比平衡和限制。在社保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商保只能起到辅助性的补充作用,满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距离商业闭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不认为中国的商保会紧随美国商保发展的步伐。中国的商保无疑会快速发展,但体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美国的商保会相差甚远。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商保体量是所有美国雇主被要求为其雇员支付商业保险而导致的,美国的“社保”Medicare和Medicaid主要是为了覆盖老弱病残人群的。这一点与中国的医保体系完全不同。社保和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的基本面,这个基本面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都很难撼动。



Part 1

医药与生物科技产业


1.  国内创新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fast-follow上已非常成熟,可在2-3年的时间差内做出类似甚至me-better的分子。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同靶点竞争异常激烈,如近期claudin 18.2已有20多家企业在研。做药最终需要回归到商业本质--一家药企能否合理设计临床实现最优获批路线、海内外能否快速完成临床、有无商业化经验及管线管理能力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向FIC敞开大门的背景下甚至更重于靶点或机制的创新。


2.  随着带量采购政策倒逼成熟药企转型以及第一批生物科技企业迈入商业化阶段,围绕具体产品的合作交易未来会更加频繁,并且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路径(如授权、并购、JV、CSO等)。目前进入合作视线的热门资产仍集中于临床晚期接近商业化的产品,但三期产品稀缺且价格贵、选择少,我们判断未来围绕产品的合作将逐步向早期转移,甚至早至与高校的合作。这个趋势背后的支撑是行业发展下企业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提高了药企对失败率的容忍度,以及大量从跨国药企回流的人才提升行业对于药物机理以及转化数据的理解。


3.  创新药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药企传统研发路径下的回报率逐年走低,创新药研发效率提升成为全行业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为AI对制药行业的渗透和重塑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舞台。随着AI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创新药数据的大量积累,众多跨国药企和互联网巨头纷纷涉足AI+制药领域。Schrodinger和Relay Therapeutics两家AI+制药公司先后上市,数个AI驱动研发的候选药物进入临床或IND-enabling的阶段,这些都让AI+制药领域受到空前的关注。创新药是一个链条极长的复杂领域,各家AI+制药公司的技术与应用场景各异,但大家的目的一致,即利用AI技术大幅度提高制药行业的效率。AI虽然短期内无法彻底变革创新药研发流程,但对于万亿级的、事关人类福祉的创新药行业来说,任何一个环节的革新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2021年资本重点关注赛道


  • 基因疗法

  • 细胞免疫疗法

  • RNA疗法

  • 小分子靶向药物技术(Protac)

  • ADC

  • AI+药物发现



Part 2

医疗服务产业


1.  中国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口结构变化,社会的老龄化与低生育率形成了对医疗卫生资源和医护养老资源的巨大需求和挑战。未来十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适老化”改变将会是最重要的主题,也会带来万亿级的增量市场机会。今天中国医养结合的养老产业才刚刚起步,商业模式还在逐步清晰和完善的过程中,未来会出现很多崭新的服务形态与模式,会出现新的增量市场与多维度的市场分层,这中间也必然会出现大量适合资本市场承接和大体量资本进入的投资机会。


2.  为了迎接这个人口结构的变化,以社保支付为基础的国家买方势必将“带量采购”、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和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DIP)进行到底。与此同时,商保作为医保的社会化有效补充会被提升到一个显著的高度,从而缓解医保覆盖能力不足的问题。


3.  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长期受到制约的原因是优质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医疗和分级诊疗的进程,以往停留在政策鼓励和挂号问诊层面的互联网医疗首次被纳入医保付费的范畴。近期对于实体医院开展互联网医院业务的规定(《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无疑将进一步助推互联网医疗和移动医疗的普及,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利用效率。在未来,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医疗服务将成为传统线下医疗服务市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  中国医疗服务领域正在迎来科技革命带来的深刻变革。过去的一年被业内成为AI医疗的元年。随着越来越多“三类证”的发放,越来越多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传输、机器人、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信息化的新型医疗服务不仅对传统医疗服务形成了科技驱动的效率和准确性提升,也扩大了传统认知下的医疗服务外延,把接受服务的人群扩展到了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同时还加速了优质医疗资源、经验和实践面向下沉市场的有效渗透。我们预期在未来,有效融合传统实践经验和科技创新的“数字医疗”必然会成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基本标配。


2021年资本重点关注赛道


  • 专科医学连锁服务集团(神经医学服务集团、齿科连锁服务和数字化赋能、妇儿和IVF服务、新型儿科、眼科、医美、养老)

  • 独立第三方医学中心

  • 商业保险科技

  • AI医疗和智慧医院



Part 3

医疗技术与器械产业


1.  几乎所有国际医疗器械巨头都是通过收并购发展壮大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并购活动也开始走上快车道。2020年新冠疫情造成的医疗企业业绩两极分化加速了这一进程。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将出现大量疫情受益企业对疫情受损企业的并购,这一趋势在IVD领域会尤为突出,大量技术创新型初创企业将成为成熟企业的并购目标。


2.  政府强力推动的带量采购政策在压缩医疗产品中间环节成本的同时,也成为诱导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推手。以往仅靠单一产品就能支撑企业十年发展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只有单产品管线研发能力的医疗器械企业在未来将很难独立发展壮大。


3.  那些市场需求巨大、对医保支出影响明显的产品管线在进口替代达到一定程度后必将进入带量采购,因此生产这些产品的厂商必须通过增加新的高利润、强创新的产品管线来避免企业利润的快速下滑。


2021年资本重点关注赛道


  • 医疗机器人

  • 介入微创相关设备和耗材

  • 电生理相关手术设备和耗材

  • 口腔和眼科高值耗材

  • 质谱

  • 分子诊断

  • IVD试剂原材料



Part 4

数字与AI健康产业


1.  医疗健康智能化是终局,数字化是必经之路。医疗智能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最早一波医院信息化率先实现了结构化数据,成为了数字医疗的大底层,进而可以基于数据做进一步训练与应用,先应用于简单场景,再应用于复杂场景。所以数字化应用由易到难,进程由解释数据到预测数据再到输出数据;市场先出现了互联网挂号、问诊、缴费、购药等数据浅层应用,再过渡到基于特定疾病数据的分析与归纳形成辅助诊断能力,再更进一步通过深度机器学习实现医药学预测,未来还会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对外输出(如手术机器人、脑机义肢),一切都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不断应用、累进和迭代。


2.  我们对中国的健康产业与健康险市场形成良性互动与循环怀有长期的信心。就目前而言,“数字化医+药+险”闭环在一些专科领域或特定消费群体中正在形成的过程中,但总体上还远没到可以真正实现“全产业大闭环”的阶段。即使在大闭环形成之后,社保在大闭环中仍然会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保只是补充。商保目前的问题一是保费规模仍较低,二是赔付较为被动,对服务及药品的议价权低,三是市场化获客成本高。但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商保在不断地做产品创新,同时也在获得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从百万医疗这样的纯市场化产品到惠民保这样的政府主导产品,一步一步正在夯实。大型药企和保险机构已经在主动开辟医药险联动机制,同时各掉标原研药企也在找寻新的支付方式,医保主导的商保目录也被提上了日程。医、药、险三者一旦形成良性联动会是个自我增效、自我降本、自我循环和自我加强的过程,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


3.  目前的数字健康行业,适合的模式是当下支付方与获客场景的合理交叉,商业模式最终的落脚点是规模化的变现。当前,医疗行业支付方的单一及其明确的控费需求对数字化医疗健康相当不友好,所以在数字化医疗健康的发展阶段需要一方面明确用户是谁,另一方面需要同时撬动用户的付费能力:用户场景以医院+医生为首选,解决了流量与转化的问题;同时支付以药企+医保为首推,从效率及稳定性上支撑规模化的扩张。


4.  前沿科技、尤其是AI技术正在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着健康产业的认知边界。我们相信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基因大数据、AI制药、手术机器人、脑机结合等新型领域高速发展,加速完成场景落地并实现商业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认为恰恰在这些前沿领域最有可能诞生改变整个行业格局的超级玩家。


2021年资本重点关注赛道


(1)推荐医院+医生端联合场景下联动用户流量及转化的模式:

  • 基于医院信息化的升级,顺应国家新发政策,有实质性药(械)决策变现能力的模式,包括公立医院自费药房分拆及药房双通道的处方流转模等模式;

  •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流转升级,为能力欠缺的机构输出更好的数字化医疗管理能力、医疗技术能力,包含数字化科室共建、科室共营,以及院内外病程管理等模式;

  • 基于细分病种深度数据的应用,包括基于标准化(影像等)数据的数字化辅助诊断、辅助治疗应用,以及非标准化(基因、代谢、临床表征等)数据的精准医疗、个性化病程管理等模式;

  • 基于多学科交叉的医疗数据输出,包括手术机器人、脑机技术等;

(2)保险端场景下,推荐有能带动增量市场能力的模式:

  • 标准体:能覆盖差异化流量或有转化率提升能力的保险(经纪)平台;

  • 次标体:基于疾病大数据风控能力实现产品定价与输出能力的保险科技;

(3)药企端场景下,围绕临床前后场景:

  • AI药物研发

  • 针对药(械)产品准入、上量的数字化营销



Part 5

健康产业并购


1.  伴随着中国医保支付结构及医保目录调整、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集采常态化等行业新规的出现和政策的演变,中国健康产业(特别是医药和医疗器械行业)通过并购整合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和延伸产业链的需求正在日益凸显;单一产品线的公司在未来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更多的不确定性,甚至可能难以为继。制药公司和医疗器械公司唯有通过丰富的产品组合才有可能抵御单一产品管线随着政策变化中有可能面临的毛利骤然滑坡的风险。


我们看到两个与此有关的重要趋势性机会:(1)医保谈判及“带量采购”导致很多跨国公司降低了对于未来某些产品在中国市场收益的预期,导致它们愿意将与这部分产品相关的业务进行剥离并整体出售,与此同时它们也会愿意通过收购补强未来更有利润空间的产品线,以实现业务结构的优化和聚焦。(2)很多单一产品的创业公司在定价权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低位,迫于压力会选择将公司整体出售。


2.  受二级市场的影响,中国健康产业一级市场估值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持续走高,导致很多创业药企业虽然主打产品还在临床二三期,却已经拥有很高的估值和相对充沛的现金。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会考虑通过并购进一步丰富产品管线或者获取和补强研发和销售能力。基于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给予远高于传统药企的高估值,很多创新药企会选择在获得大额融资后并购那些估值合理、有产品有渠道有收入的传统药企以完成从只有研发能力的创新药企到有销售网络和推广能力的综合药企的转型。


3.  近年来资本向头部机构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头部GP的募资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导致它们不仅有条件、也几乎必须参与并购投资(buyout)。传统上中国健康产业的并购都是大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来推动的,今天忽然间又多出了财务买家这样一个阵营。财务买家的参与会让并购市场变得更加活跃—一方面与传统战略买家相比,财务买家更加擅长帮助被投企业通过后续的并购整合市场,快速扩大营收规模,丰富产品管线;另一方面,和战略买家不同,财务买家所管理的基金通常都有明确的生命周期,因此在持有一段时间后如果被投企业不能上市,通过击鼓传花的并购交易实现退出的需求非常紧迫和明确。

 

概要标题05.png

虽然围绕中国健康产业的规模没有特别权威的统计,根据佛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报告,2019年中国大健康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8.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医药市场约2.5万亿,医疗器械和诊断市场约为1万亿,医疗服务、数字医疗以及泛健康市场约为5万亿。


在我们看来,虽然影响中国健康产业未来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造就和拉动这个市场的最重要的几个底层驱动包括:



Part 1

老龄化社会


在我们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底层逻辑,没有之一。


先看几组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6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8.7%;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9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3.5%。根据市场上的一些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长一倍超过5亿人,在届时中国总人口中的占比将很有可能超过40%;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人,在届时中国总人口中的占比将很有可能超过25%。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失能率高,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接近1.8亿,失能和部分失能的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了《2020年世界卫生统计》显示,非传染性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71%,主要为四大疾病所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而目前中国国内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高达65%,而且多数疾病疗程长,费用大。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表明,65 岁以上老年人口组的年均医疗费用是25-34岁青壮年人群的3倍。


中国的新生儿数量已经从2017年的1,758万人锐减到了2020年的1,003万。按照这个趋势,中国新生儿数量到2025年很可能降低到700万人以下。有分析预测,到2050年,中国每年死亡人口将有可能达到新出生人口的10倍。


呼啸而来的老龄化社会将给中国健康产业带来双重的机会。一方面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会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端产生直接的引爆作用,对于优质可负担的医疗健康服务的社会刚需将会呈现指数级的增长;另一方面,未来中国社会的年龄结构将迫使更多的家庭从子女赡养老人转变为老人(或子女)委托专业机构和人员护理老人,从而结构性地扩大了带有一定医疗保健属性的养老服务的总市场占比。


除此之外,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那些重在延缓衰老、维护旺盛生命力与年轻外表和健康状态以及提升“新老人”生活品质的医疗健康服务也会形成巨大的市场,各种医美结合、医健结合和医养结合的服务会应运而生并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Part 2

国家意志


健康产业是一个高度政策驱动和强监管的产业。因此,政策层面的变化对产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从2016年8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正式颁布,到202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实施,中国政府已经将“健康中国”这一战略上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可谓前所未有。


针对医疗健康领域,2020年底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规划,这也代表了未来五年我国健康事业需要达到的目标。“健康中国”已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口号,它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代表着坚定的国家意志。


在这个大背景下,2020年国家各部委相继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


2020年3月2日,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将常见病、慢性病线上复诊服务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鼓励定点医药机构提供“不见面”购药服务。


2020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慢特病患者的线上医疗服务费用将有医保报销,未来将探索把报销范围逐步扩大至更多常见疾病。


2020年2月25日,为满足防疫所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开辟了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的绿色通道。根据亿欧统计,2020年共有10个医疗AI产品获批NMPA三类证。


2020年3月30日,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并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在审评环节上,国家药监局对标美国FDA,建立了四条特殊审评通道: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特别审批程序,同时简化药物临床试验申请、药品上市许可申请流程,加速审批流程。对于获得突破性治疗药物,将缩短其漫长而昂贵的开发过程,让早期研究中显示出良好前景的药物尽快进入市场,而不必完成传统的I-III期临床研究的开发计划。突破性治疗快速通道的出现,将不断鼓励更多本土创新药企在研发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物中持续发力,助力中国创新药发展走上“快车道”。


我们预期,未来陆续出台的新政策将紧密围绕以下五个方向:

  • 有利于健康普惠

  • 有利于医保控费降费

  • 鼓励原创和原研技术

  • 鼓励以提升产业效率为导向的产业链重构

  • 鼓励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和新型商业险发展健康产业



Part 3

科技进步


我们认为,未来的健康产业首先是科技产业,其次才是服务产业和制造产业。它越来越浓厚的科技属性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互联网医疗

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表示要鼓励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推进“互联网+医疗保障结算服务”。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互联网医疗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当前,互联网医疗行业正处于各业务环节深度融合、形成闭环的关键发展阶段,“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逐渐清晰,“健康管理+医药险”产业生态链逐步完善。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凭借数字化技术链接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医疗健康“新基础设施”正在快速打造成型过程中,最终的目标是通过互联网和AI技术实现更好的服务品质、更高的可及性以及更透明可控的医疗费用。


健康大数据

健康产业各细分领域(医药与生物科技、医疗与健康服务、医疗器械、数字与AI健康等)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检测诊断、医疗用药和健康管理会有越来越多的融汇与重合,它们的底层是无处不在、随时可用、自我加强的健康大数据。


健康医疗大数据不仅是互联网医疗的基础,也是“健康中国”的基础,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它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既包括个人健康,又涉及医药服务、疾病防控、健康保障和食品安全、养生保健等多方面数据的汇聚和处理,将给整个健康产业带来结构性和颠覆性的深刻变化。


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可以划分为三层次,各层次的企业竞争呈现不同特点:


第一层是基础层,包括数据采集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采集端口,其中数据采集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主要是做传统医疗信息化的企业(软硬件/系统集成/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平台),数据采集端口包括医院/基因测序/医疗体检。


第二层是数据层,目前市场上主要是做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的企业,涉及的业务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安全、数据交易、数据标准化、数据整合平台等。如提供云计算的阿里云、腾讯云和金山云等服务商,通过构建云服务生态圈,凭借合作伙伴协同发展战略,赋能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创新研发和推广。


第三层是应用层,主要是面向各种应用场景的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企业,应用场景包括临床应用、精细运营、健康管理、辅助诊疗、医疗保险、医药研发、医疗物联网等。


AI应用 

人工智能(AI)在医疗健康领域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虽然今天AI+医疗的总体市场规模还不大,但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会超过50%,远超医疗健康产业的大盘。从具体应用方向来看,基于影像学的智能诊断、智能手术机器人、基于AI的医药研发、智能健康管理是当前AI集中发力的几个方向。其中,AI+医学影像和AI+药物研发这两个方向尤为值得关注。


AI+医学影像

2020年,中国共有9家AI+医学影像公司拿到三类证。从落地方向来看,目前中国AI医学影像产品布局方向主要集中在胸部、头部、盆腔、四肢关节等几大部位,以肿瘤和慢病领域的疾病筛查为主。在AI医学影像发展应用初期,肺结节和眼底筛查为热门领域,近两年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各大AI医学影像公司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半径,乳腺癌、脑卒中和围绕骨关节进行的骨龄测试也成为市场参与者重点布局的领域。


在本次新冠肺炎的筛查和诊疗过程中,AI医学影像参与到新冠肺炎病灶定量分析与疗效评价中,成为提升诊断效率和诊断质量的关键力量。


纵观2020年获批的9款医疗AI产品,包含了多个细分场景,功能包括辅助诊断、辅助分诊、辅助检测、计算、分析,可见目前审评重点仍然是AI如何更好地辅助医生,而其中最能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的便是诊疗流程中最为核心的“诊断”环节。这也是AI产品在医疗领域最有可能实现商业化的方向。


AI+药物研发 

传统创新药从靶点到获批所需时间长达10年,并花费数十亿美元,总体成功率低于5%。通过引入AI,制药公司可以大幅度缩短药物发现时间,提升研发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预测准确性、药效及安全性。


2020年发表在柳叶刀的一篇报道有关英国制药公司Exscientia通过AI技术在1年内成功完成全球第一个治疗强迫症的新药临床前研究。近期Insilico Medicine公司宣布,通过人工智能发现了治疗肺纤维化的新靶点,目前已经完成了候选药物的体外和体内临床前研究,并有望将这种人工智能发现的药物转化为每日一次的口服药。这是全球首次利用人工智能发现新机制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整个研发过程只花了不到18个月的时间和大约200万美元,刷新了速度和最低成本记录。


根据PitchBook统计,目前在全球约有200家人工智能+药物研发企业,但AI药物研发真正意义上的产出还较少,AI药物研发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相比于海外AI+药物研发领域资本市场的活跃,过去几年国内AI+药物研发方面并不活跃。但我们欣喜的看到,随着这一赛道日渐受到市场关注,以晶泰科技为代表的AI企业在去年打破了国内略显沉静的市场状态,根据公开市场信息显示,企业不仅在2020年完成了逾3亿美金的C轮融资,也在其业务布局、团队搭建和外部管线合作等方面不断发力。随着更多AI+药物研发企业完成融资并推进业务,市场将会更加关注AI+药物研发的切实成效。期待通过AI+药物研发的投入,国内创新药行业能够进一步缩小与海外的差异,实现更多First-in-Class的突破。



Part 4

新冠疫情


2020年的新冠疫情给中国医疗健康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动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医疗的蓬勃发展

疫情导致多家线下医疗服务机构无法正常运转,这也给线上医疗服务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契机。互联网医疗开辟了抗疫的第二战场:在线诊疗流量激增,互联网医疗渗透率大幅提升。


据贝恩咨询数据,2020年1月平安好医生新增用户数和新用户问诊数环比涨幅分别为900%和800%,丁香园的在线问诊数和活跃用户数环比涨幅分别为135%和215%。2020年3 月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17倍;部分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多倍,处方量增长近10倍。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数量也呈较快增长。根据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报道数据,2018年中国仅有100家互联网诊疗医院,截止到2020年10月底已超过900家,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地级市的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提供线上服务。根据艾瑞咨询数据,目前互联网咨询量渗透率仍然不及10%,问诊量渗透率不及5%,但新冠疫情大大提升了用户对在线诊疗的认知和接受度。


疫情让中国的疫苗和呼吸机走向世界 

根据美国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创新中心发布的新冠肺炎疫苗市场投放与规模测算表(The Launch and Scale Speedometer),以2剂疫苗估算,全球大约需要110亿剂新冠疫苗才能使世界70%的人口完成接种并达到实现群体免疫的基本门槛。因此,全世界疫苗生产量“需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大”,这也给中国的疫苗产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会。


截至目前,我国国产新冠疫苗在国内的使用量超过1亿3千万剂,出口的数量也超过了1亿剂,同时,中国已经向50多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同时向几十个国家商务出口疫苗。此外,中国企业正在帮助多国合作建设疫苗生产设施和提供生物活性材料。当前申请WHO EUL的18个新冠病毒疫苗中,有7个来自中国。中国的新冠疫苗正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可及和普遍可负担做出贡献。


新冠疫情期间,由于中国新冠疫情控制得当,复工复产有序进行,国产呼吸机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据兴业证券估计全球除中国以外地区呼吸机存量约为43万台,国外为应对疫情至少需要133万台呼吸机,缺口高达90万台。呼吸机是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重要医疗设备,一般可分为无创、有创两类,有创呼吸机市场由国外品牌主导。我国有创呼吸机生产企业共21家,其中8家的主要产品取得了欧盟强制性CE认证,约占全球产能1/5。


目前国产有创呼吸机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迈瑞、谊安等生产企业的产品能够占到发展中国家有创呼吸机市场份额的 30%-40%。根据外交部4月30日公布数据,印度疫情爆发以来,自2021年4月,中方已累计向印方出口呼吸机和制氧机26,000余台。


值得一提的是,呼吸机产能主要受限制于上游原材料供应,如涡轮风机、芯片等。疫情将刺激国产品牌重整供应链,从国内市场寻找替代的关键部件供应商,未来或将促进国内呼吸产业链进行全面升级,解决核心零部件供应短板,提升市场竞争力。



Part 5

资本市场


随着中国健康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以及“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核心战略,越来越多的境内外资本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的医疗健康市场,掀起了一波蔚为壮观的投资热浪。在这个进程中,香港证券市场和上海科创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统计,2020年共有146家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其中医疗健康企业有23家,占比高达16%;而2018年这个比例只有7%。23家IPO募资总额接近1,000亿港币,是2018年的3倍。中国医疗健康企业逐渐成为赴港IPO的主要玩家。


2019年开板的科创板是健康产业企业、尤其是创新药企业的另一重要IPO目的地。自开板以来医疗健康企业占到科创版IPO企业总数近五分之一。2020年,累计有29家医疗健康企业成功登陆科创版,共募集资金约500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二级市场的热度以及疫情引发的健康意识觉醒快速传导到一级市场。2020年,中国健康产业在一级市场一共有470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达到1,627亿元,同比增长58%。投资健康产业的机构数量快速增多,很多之前以投资TMT消费为主的基金也纷纷开始组建健康产业投资团队。我们预期,随着中国加速进入老龄社会,资本市场对于投资中国健康产业的意愿会进一步加剧。



总顾问|  王冉

顾问| 洪爱琳  李钢

作者| 张骁  王斌  李晋  李瑞  吴优

编辑| 郭邦晖  吴靖

制图| 李鑫  赵毅




媒体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