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商界时尚封面人物专访】做投行的那个王冉

【商界时尚封面人物专访】做投行的那个王冉

2012-07-09

来源:《商界时尚》2012年06月刊

中国投行界的先锋、业余博客写手、微博上公共事务的参与者、移动的KTV歌曲库、个人形像上的完美主义者、Armani的忠实拥趸,钻石级单身汉。

他很严肃,他很活跃。

他会为了一个并购交易北京纽约46小时打个往返,会在拍照时注意衣服细节和发型是不是符合职业身份,也会在深夜与人做同题诗歌。

他是王冉,「做投行的那个王冉」。这就是他在微博上对自己的全部介绍。

王冉成长在一个中规中矩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顺风顺水,也一直是学校的活跃分子,团委、学生会、学通社以及校报、校广播等等的学生组织他「一个都不能少」。1986年的夏天,刚刚读完高二的王冉作为一个中美教育交换项目的代表来到美国夏威夷,开始了在美国的留学生活。他出国留学的消息还因为他学通社记者的身份而上了《北京青年报》的报眼。

王冉的18岁生日是在美国度过的。事实上,这也是他12年留美生涯中最辛苦的一年。初来乍到,他从国内如鱼得水的环境到了一个各方面都不熟悉的地方,对自己的心理是个很大的挑战。读完了高三以后他原本是打算回国的,但是父亲认为既然去了美国,就应该继续留在那里,至少要读完大学工作几年再考虑回国。于是,本来可以轻轻松松读些诸如美国文化、艺术史等花边课程的王冉为了拿到毕业证书不得不掉头狂啃莎士比亚和美国历史。心理的落差加上课业的压力让他对每天都要经过的Waikiki海滩无暇顾及。

一年之后,王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明尼苏达的玛卡列斯特学院,两年后又转读哈佛。他开始真正地融入了美国社会,随着周围朋友的增多也渐渐重新找回了曾经短暂摇摆过的自信。也正是在学校的这几年,美国文化中的宽容精神以及对自由至高无上的守护也无声地融入了他的血液中。

1991年从哈佛本科毕业后,王冉先后在一家房地产投资公司和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就职,两年后重返哈佛商学院读MBA。哈佛的生活拓展了王冉的视野,「你今天在案例中读到的人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你的面前」。哈佛文化鼓励学生拥有远大抱负,鼓励人们在自己的领域成为先锋和领导者,并对社会和周围的人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文化与王冉内心深埋着的理想主义情结一拍即合,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他说,是哈佛给了他光荣和梦想。

27岁的创业者

在哈佛的时候,王冉从来没想过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他自己说这正是美国教育的好处,不逼着学生在学校里就开始想太多不该想的事。

1995年,中金公司(CICC)成立。刚刚从哈佛商学院拿到MBA的王冉恍惚间觉得中国投行业的春天来到了。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北京,同一个合伙人一起创立了「东方华尔」。那年他才27岁。

回首第一次创业,王冉感触很深。「创业是需要借助大势的,光有一切皆有可能的勇气还不够。中金公司之所以当时能够做起来,是因为有大量的大型国有公司需要海外上市,这需要一些特殊的政府资源,而这些是我们所不具备的。投行有市场,但那不是我们的市场。」王冉回忆说,当时市场中如日中天的的民营企业还是三株、巨人这样的一批草莽,和今天日趋成熟和国际化的民营企业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很多连投行这个词都没听说过,更别说使用投行服务了。

东方华尔生不逢时,从创立到签下第一个客户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费用也只有30万人民币。在最艰难的时候,王冉不得不与公司员工靠编辑图书赚钱。1998年,王冉决定进行一次「策略性调整」,「先把拳头收回来才能再打出去」。他再次回到纽约,进入摩根大通银行的全球并购部工作。

二次创业

在摩根大通,王冉成功操作了包括韩国SKT通讯、真露啤酒、大宇电子、菲律宾航空公司等在内的几项在亚洲富有影响的并购项目,涉及总金额超过20亿美元。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空中飞人,曾经创下一年之内香港韩国36趟往返的纪录。

与此同时,做一家中国的投行的梦想始终萦绕在他的心中。到了2000年的时候,伴随着全球互联网大潮的袭来,王冉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

那年3月,王冉放弃了国际投行的副总裁待遇再次回到北京。那时,他身边的很多同学、朋友纷纷辞职,创立了互联网公司。王冉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既然有这么多人出来创业,那这些公司都需要融资,需要并购,将来也需要上市。因此,他想做一家专门为这些公司提供投资银行服务的机构。于是,在北京的嘉里中心,易凯资本正式诞生了。

坐在我们面前的王冉再次回望12年前那个节点,那不仅是互联网的黄金期,也是全球风险投资业的癫狂时刻。「那时,VC只翻几页商业计划书,就会在两三分钟内决定给你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与东方华尔一年半才签下第一个客户的经历不同,易凯资本成立一个半月后就签下了第一单,那是由他哈佛商学院的学弟邵亦波创立、后来卖给ebay的易趣。很快,新浪、网易、亚信等很多新兴的互联网新贵也都纷纷成了易凯的客户。

但是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王冉认识到仅靠这一个产业还不足以支撑一家新型投行。他果断做出调整,开始进入传统IT业,第一个客户是联想;2003年又进入了传媒和消费品领域,第一个客户分别是光线和李宁。今天,易凯已经发展成为拥有TMT、消费品和消费者服务、健康产业和生命科学等三大行业组以及独立并购部门的中国新型投行领导者。

自2003年非典之后,易凯每年的销售额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有好几年甚至超过了100%。这一次他赌对了,王冉终于真正迎来了中国民营投行业的春天。

做投行中的趋势发现者

王冉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们这一行是需要白头发的,有的时候我想去染发,但不是往黑了染,而是往白了染」。做投行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历练和洗礼,易凯最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正是如此。

从表面上看,易凯这两年的变化体现在交易金额和客户数量的增长、品牌的积累以及财务数字的改善上。王冉说,「最核心的变化其实是我们已经开始思考一些我们几年前还无暇顾及的问题,譬如我们到底要做一家什么样的投资银行?我们和竞争对手最大的区别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企业应该成为我们的客户?我们未来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现在的王冉至少要花四分之一的时间来思考这些以前很少思考过的问题,这是一种对未来影响深远的变化。

他希望至少用另外四分之一的时间来参与人才的引进。他曾经说「我们这一行,唯一的资产就是声誉;唯二的资产就是声誉和人」。为此,他充分利用他已经积累了将近180万粉丝的新浪微博,经常发出一些和招聘有关的信息。他开玩笑说自己「是给我们HR打工的。」

易凯创立前几年的核心业务是以私募为主。2009年初他去三亚休假,这边是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他脑子里反复出现的两个字却是——并购。

他隐隐感觉到: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产业整合、民企接班、PE退出等几大主题的逐渐形成,中国的并购大潮就要来了。

于是,他回到北京后开始着手组建独立的并购部。2010年年初他更是在全体合伙人会上明确提出了全面向并购业务转型的战略调整方向调整。他认为:对投资银行来说,私募不足以立行,并购可以。

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曾经在2006年就参与了中国第一起真正杠杆收购(好孩子集团)的易凯最近两年在并购领域频频发力,先后以财务顾问的身份参与了盛大收购华友和MochiMedia、国美收购库巴等多起并购交易。与此同时,易凯参与的融资和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在快速提升。今天易凯参与的大多数交易金额区间已经达到了3000万到3亿美元。

在王冉的心中,易凯最终的模板并不是人们很自然会想到的高盛或者摩根,而是「Lazard+Blackstone」。Lazard是并购领域的全球专家,Blackstone是全球并购投资的鼻祖之一。他解释说:「我们会分两步走,先Lazard再Blackstone,两部之间平滑过渡。」

在他的视野里,易凯的远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晰。

做有灵魂的投行

在王冉看来,仅有商业上的成功还远远不够。他希望把易凯做成一家「有灵魂的投行」。有灵魂,意味着知道底线在哪里,哪些利益应当放弃。

曾经有融资企业希望易凯能够帮助「美容」财务报表,用虚假的数字拉高估值。这被王冉理所当然地拒绝。「我们不仅拒绝了这样做,也辞去了融资财务顾问的角色,因为有这样想法的客户和我们不是一路人,即使合作了也走不长久。」

在业内,易凯以强调交易双方利益的平衡著称。「在任何一个融资交易里,我们通常不会刻意把自己客户的利益推向极致,因为那样一定会让投资人不舒服,他心里不舒服事后就会有各种找茬,而最终需要在董事会上面对投资人的还是客户自己。」在王冉看来,理想的境界是构造双赢的结局,同时让自己成为客户购买的一份保险—「只要他用了易凯,他会知道他得到的商业条款一定会好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就够了。」

这种稳健的风格同样反映在易凯直接参与投资项目中。在过去两年里,易凯在帮助博纳国际、小马奔腾、瑞尔齿科和优众网完成大额融资的同时,也在规避利益冲突的前提下通过跟投成为了它们的小股东。「我们不去追求很高的回报倍数,更看重投资的安全性。市场上永远不会有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回报和风险一定是对应的」。

在他看来,「易凯和客户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正如客户应该在意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也会在意客户的价值观,因为它的价值观会决定它最终能走多远。」他说他希望能够和那些在价值观上有「做大基因」的企业长期相伴,风雨同行。他宁愿少服务一些企业,也要尽量做到每一个客户都回头。

这也是王冉认为做投行最大的魅力之一。他说:朋友永远比交易重要。某一个具体交易所能给易凯带来的商业利润固然更要,但他更更看重在这个交易中能否结实一个有眼光、有胸怀的企业家朋友。就在我们采访他的前一周,他还利用周末时间去上海参加了一个多年前客户的女儿的婚礼。

不为数字而活

天枰座的王冉喜欢追求生活中的平衡。他爱穿名牌,爱喝星巴克,爱唱最新的流行歌曲。他是博客点击量超过1400万、拥有近180万微博粉丝的网络名人。

虽然易凯已经成为一家领先的新型投行,王冉说他从来不把自己定义为成功者,他更愿意把自己定义成为还在路上的投行探路者。「世界上成功的人太多了。我从来不羡慕财富榜上的人,倒是很羡慕那些随时可以把公司放下然后骑着摩托周游世界的人。」。在王冉看来,只有人生的成功才是终极的成功。也因此,他从来不会给自己设定财富数字的目标,一切都顺其自然。

直到今天,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银行账户里有多少存款,只有一个大概的数量级。「我不是为数字而活着的那种人。当年揣着200美元就去了美国,在最没钱的时候也不觉得没钱」。金钱对他来讲,只是周围世界给予他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可能,他更愿意推动改变的是这个世界,而不是自己银行账户上的数字。


媒体问询